41【答案】A
【解析】通過提問方式可知,“自然選擇理論受到孟德爾遺傳學挑戰”為舉例說明,為了論證前文表述的觀點,定位文段,前文的觀點即“達爾文進化論并非完美無缺,它確實存在‘可證偽’之處”,對應A項。B、C兩項,“預測能力”及“種系漸變論”皆為前文的觀點,其例子為“提克塔利克魚”,并非“自然選擇理論受到孟德爾遺傳學挑戰”,故排除B、C兩項。D項,“加深人們的認識”對應文段“各種不能用自然選擇理論……最終還是拓展了人們對進化動力和機制的認識”,這依然是圍繞例子展開的內容,排除。
故正確答案為A。
【文段出處】《達爾文進化論過時了嗎》
【考點】中心理解題
42【答案】C
【解析】首先觀察首句,①句出現“當時”,指代時間不明確,不適合作為首句,D項排除;②句論述時間段為“中世紀”,④句論述“現在”,根據時間順序,②應在④之前,故④句不適合作為首句,排除B項;對比A、C兩項,尾句分別為①④,①句出現“當時”,④句論述“現在”,①句應在④句之前,排除A項。
故正確答案為C。
【文段出處】《下水道系統中的另一個巴黎》
【考點】語句排序
43【答案】B
【解析】首先觀察首句,②句提到“中國最早對植物的了解”圍繞“過去”談論,⑥句提到“現代意義的植物科學”圍繞“現在”談論,根據時間順序,應先論述“過去”再論述“現在”,②在⑥之前,排除A、D兩項;對比B、C兩項,判斷②句后是③句還是⑤句,②句論述的是中國最早對植物的了解來自本草醫藥的需要,③句論述的“李時珍的《本草綱目》”,⑤句論述的是那個時期的繪圖根據,②③句話題一致,⑤句與②句論述無關,排除C項。
故正確答案為B。
【文段出處】《為植物畫像的人》
【考點】語句排序
44【答案】A
【解析】橫線出現在文段中間,應與上下文話題一致,內容銜接得當。前文指出“中星16號”是我國首顆高通量通信衛星,首次使用了“Ka頻段”技術,后與“公路”類比指出,“Ka頻段”技術主要特點是衛星容量大,即通訊上可以運行更多數據。故橫線前“這項技術突破”指代前文中國通信可以承載更多數據、衛星容量大,由橫線后“通信網絡無法覆蓋的地區都可以實現寬帶通信”可知,衛星承載量變大會有利于在任何地方實現寬帶上網,對應A項,“隨時隨地”對應了文中“網絡無法覆蓋的地區,以及飛機、高鐵、輪船等交通工具”這些寬帶通信真空區,符合文意。
B項,“自主研發技術”與上下文話題不一致,文段上下文所述話題為“寬帶通信”,且“已打破國外壟斷通信的局面”文中并未提及,排除。
C項,“這項技術的突破,實現了自主通信衛星寬帶的應用”,意味著以往并未實現“自主”通信衛星寬帶,但文段僅指出利用“Ka頻段”技術可以有利寬帶通信,并未指出以往我國需要依賴國外技術,不能自主通信,排除。
D項,“多頻段通信技術領域”后文并未提及,與后文話題不一致,排除。
故正確答案為A。
【文段出處】《我國發射一枚超級衛星:以后,萬米高空、茫茫大海都可以高速上網》
【考點】語句填空
45【答案】B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一些科學家認為在遠古時期,地球曾陷入“雪球地球”的深度冰凍狀態,隨后通過轉折關聯詞“然而”指出地球出現深度冰凍的次數、延伸范圍,以及地球變成雪球的速度有多快一直是未解謎團。后文指出科學家對埃塞俄比亞最新發現的巖石序列分析,結果顯示“雪球地球”僅在幾千年內就可形成,強調其形成速度。隨后文段指出該發現支持雪球冰川理論模型,冰層延伸至地球緯度30度位置,就會出現快速冰川作用,還是在強調“雪球地球”形成速度,故從文段我們可以獲知“雪球地球”的形成速度,對應B項。
“快速冰川作用出現的原因”、“地球出現深度冰凍的次數”、“‘雪球地球’出現的具體年代”,通過文段均無法獲知,排除。
故正確答案為B。
【文段出處】新浪科技《遠古地球曾陷入深度冰凍狀態:僅數千年變成“雪球”》
【考點】細節判斷題
46【答案】C
【解析】A項,根據文段“信息菌素作為一種新型抗生素,具有全新的殺菌機制,通過在細菌的細胞膜上形成一個致死性離子通道,讓細菌內容物泄漏、能量耗竭,從而殺死細菌”可知,“信息菌素與常規抗生素的殺菌機制類似”表述錯誤,排除;
B項,文段未提及“傳統抗生素”是否“難以”穿透脂質雙分子生物膜,無中生有,排除;
C項,根據文段“凡是具有脂質雙分子生物膜的微生物都逃避不了這種殺傷”可知,“信息菌素對特定微生物有致命的殺傷力”中的“特定微生物”即具有脂質雙分子生物膜的微生物,選項表述正確;
D項,根據“信息菌素具有安全、殺菌效果強、不易產生耐藥性等優點”可知,“過度使用信息菌素會產生耐藥性的問題”的表述與文意相悖,排除。
故正確答案為C。
【文段出處】《頂尖抗生素專家探討殺菌新機制》
【考點】細節判斷題
47【答案】A
【解析】文段開篇指出“基礎數學”對天賦有較高的要求,并指出是數學選擇了它的追隨者,隨后通過并列關聯詞“加之”指出“數學”研究依賴大腦機能進行探索,并指出數學研究往往在“靈光乍現”的時刻產生突破。后文通過結論詞“因此”進行總結,并通過并列關聯詞“另一方面”強調“數學家”這一職業極其冒險且薪酬較低,現代社會充滿了機會誘惑,故文段重點圍繞“數學家”這一話題展開,強調其數量較少,可以遇到但不可強求,對應A項。
B項,“天賦對于數學研究的意義”對應“因此”結論之前的內容,非重點,排除;
C項,“基礎數學研究的本質規律”無中生有,文段并未提及,排除;
D項,“基礎數學”偏離文段核心話題,文段重點強調“數學家”這一核心話題,排除。
故正確答案為A。
【文段出處】《天才為何成群到來》
【考點】中心理解題
48【答案】D
【解析】文段開篇引出“脫貧”的話題,指出“精神的安放與脫貧的實現需要同步達成”。接著用“因此”總結,評價扶貧工作成績應該多拿“人文的尺子”量一量,也就是評價扶貧工作應該多從“精神”層面考慮。后文用“很多經驗”進行進一步論證,地區的發展與當地人群的價值理念相關。尾句通過唯有培養“精氣神”才能讓脫貧成果持久穩固的表述,再次強調“精神”對于脫貧的重要性。故整個文段強調的是精神脫貧對于評價脫貧工作很重要,對應D項。
A項,“任務艱巨”無中生有,且未明確提及核心話題“精神脫貧”,排除。
B項,“可持續發展”無中生有,且未明確提及核心話題“精神脫貧”,排除。
C項,“生活方式的變革”無中生有,且未明確提及核心話題“精神脫貧”,排除。
故正確答案為D。
【文段出處】《農村科技—脫貧也是告別一種生活方式》
【考點】中心理解題
49【答案】B
【解析】“這”出現在文段尾句,需要結合前文內容理解。
文段首先介紹了環境保護主義是一種愿望,并給出實現愿望的對策——要樹立自然共同體的意識,接下來對其進行具體解釋,繼而通過“只有……才……”再次強調要樹立自然共同體的意識,尾句出現“這”,所以“這”指代的對象是“樹立自然共同體的意識”,對應B項。
A項是尾句中“這”依賴的對象,而非“這”的指代內容,排除;
C項是第二句“這”的指代內容,和尾句指代詞無關,排除;
D項對應“才”后的內容,即樹立自然共同體的意識可能帶來的結果,并非“這”的指代內容,排除。
故正確答案為B。
【考點】詞句理解題
50【答案】D
【解析】理解“正確打開方式”的含義,需結合前后文進行理解。
文段開篇通過轉折詞指出故宮依靠互聯網在尷尬中實現轉身,后文進一步強調故宮“在云端,在數字博物館里,在創意用品中”,“走進了尋常百姓家”,不再是皇家私藏,而是接近于社會共享。所以“正確打開方式”指的是故宮通過互聯網的方式實現了共享,對應D項。
A項“密切與公眾的聯系”,未涉及互聯網,排除;
B項“拓寬宣傳渠道”表述不明確,未具體指出互聯網這一渠道,排除;
C項“新解讀”無中生有,排除。
故正確答案為D。
【文段出處】《人民日報:尋找傳統文化的“打開方式”》
【考點】詞句理解題
相關推薦:
2019國家公務員真題及答案解析 ※ 萬題庫估分 ※ 微信對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