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堅持黨的最高綱領與最詆綱領的統(tǒng)一
一個政黨的綱領就是一面旗幟。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歷史階段中,我們黨既有每個階段的基本綱領即最低綱領,也有確定長遠奮斗目標的最高綱領。我們是最低綱領與最高綱領的統(tǒng)一論者。
黨的最高綱領是黨的最終奮斗目標,它貫穿于黨的整個發(fā)展過程,是黨產生和存在的原因、目的和理由,是全體黨員的努力方向和行動指南。
我們堅信馬克思主義關于人類社會必然走向共產主義這一基本原理。但是,共產主義只有在社會主義社會充分發(fā)展和高度發(fā)達的基礎上才能實現。共產主義社會,將是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人民精神境界極大提高,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的社會。必須看到,實現共產主義是一個非常漫長的歷史過程。
江澤民同志指出:“全黨同志既要樹立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堅定信念,以高尚的思想道德要求鞭策自己,更要腳踏實地地為實現黨在現階段的基本綱領而不懈努力,扎扎實實地做好現階段的每一項工作。忘記遠大理想而只顧眼前,就會失去前進方向;離開現實工作而空談遠大理想,就會脫離實際。”
二、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
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這是十六大黨章對黨的最終目標所作的新的表述。根據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論述,共產主義不僅是一種社會制度,而且是一種思想體系和道德體系,同時還是一種“現實的運動”。
在黨的章程中,特別是在表述黨的最高綱領或最高理想、最終目標時,對共產主義的這幾種內涵作出精細的區(qū)分和選擇,是有重要意義的。黨的二大黨章的提法是“漸次達到一個共產主義的社會”,七大黨章的提法是“共產主義制度”,十二大黨章的提法是“共產主義的社會制度”,十五大黨章沿用了十二大黨章的提法。十六大黨章的表述,是一種對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更科學的表述。十七大黨章沿用了這一科學表述。
三、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
(一)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鄧小平理論指導下,我們黨形成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這就是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chuàng)業(yè),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是這條基本路線主要內容的簡明概括。
在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必須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關鍵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黨和國家的各項工作都必須服從和服務于經濟建設這個中心,而不能離開這個中心,更不能干擾這個中心。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必須把改革開放和四項基本原則統(tǒng)一起來。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必須正確處理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的關系。總之,黨的基本路線是一個中心,不是兩個中心;是兩個基本點,不是一個基本點。我們要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四項基本原則、改革開放這兩個基本點統(tǒng)一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
(二)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
黨的十五大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這個基本綱領,是黨的基本路線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開。這個基本綱領的主要內容是: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就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fā)展市場經濟,不斷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這就要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使市場在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鼓勵一部分地區(qū)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帶動和幫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堅持和完善對外開放,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保證國民經濟持續(xù)快速健康發(fā)展,人民共享經濟繁榮成果。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人民當家作主的基礎上,依法治國,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這就要堅持和完善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以及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發(fā)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實現社會安定、政府廉潔高效,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和睦、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fā)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這就要堅持用鄧小平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教育科學文化水平;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重在建設、繁榮學術和文藝。建設立足中國現實、繼承歷史文化優(yōu)秀傳統(tǒng)、吸取外國文化有益成果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黨的十六大又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zhàn)略目標,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的內涵作了充實、豐富和發(fā)展,特別是提出了三個文明協調發(fā)展的思想。我們要準確把握和全面執(zhí)行黨的基本綱領,切實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三個方面的建設,推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協調發(fā)展。
黨的十七大進一步豐富了基本綱領的內容。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是對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特別是十四大以來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主要經驗的科學總結。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是中國共產黨在這一歷史時期所明確展示的基本政治主張,是基本路線的展開,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進一步明確了什么是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基本綱領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標和基本政策的有機統(tǒng)一。
四、黨的政治路線和黨的建設的關系
十六大報告提出了黨的建設的重要指導原則:黨的建設必須按照黨的政治路線來進行,圍繞黨的中心任務來展開,朝著黨的建設總目標來加強。
黨的建設密切聯系黨的政治路線,這是中國共產黨建設的歷史經驗,也是毛澤東建黨思想的一條重要原理。這一條原理之所以正確,是由于:
1.黨的政治路線決定著黨的建設的方向
黨的政治路線是黨在一定的歷史時期要實現的政治任務及其這種任務所要采取的基本方針和政策。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黨的政治路線是“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chuàng)業(yè),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它為全國人民指明了奮斗方向,也為黨的建設指明了發(fā)展方向。
2.制定與執(zhí)行正確的政治路線與黨的建設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黨的正確的政治路線是確立正確的組織路線的前提,組織路線為政治路線的實現提供了組織保證。這是我們黨一條基本的歷史經驗。民主革命時期,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實際結合起來,集中全黨智慧,創(chuàng)立了毛澤東思想,制定了正確的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
在新的歷史時期,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創(chuàng)立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同時緊密聯系這條政治路線開展黨的建設。以江澤民同志為代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繼往開來,提出了“三個代表”的時代目標,把黨的建設推向了新的高度。
當今,以胡錦濤同志為代表的第四代中央領導集體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和諧社會”的概念,并將其寫人黨章,這也預示著我國黨的建設理論又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