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
二、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我國開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踐和探索過程。
第一階段:1979-1984年,突破了單純的計劃經濟觀念,形成了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思想。黨的十二大提出了“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思想。
第二階段:1984-1992年,確認了社會主義經濟是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提出了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新體制是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的體制。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突破了把社會主義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第一次肯定了(社會主義經濟是商品經濟),鄧小平評價這個決定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社會主義實踐相結合的(政治經濟學)”。(1984年底),經濟改革的重心從(農村)轉向(城市),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開始被打破,市場機制開始發揮重要調節作用。
第三階段:1992年鄧小平發表南巡講話后,黨的十四大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進一步作出了《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標志著中國經濟改革進入了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目標的新的歷史階段。
三、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大意義
我國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使經濟活動遵循(價值規律)的要求,適應供求關系的變化;通過價格扛桿和競爭機制的功能,把資源配置到效益較好的環節中并給企業以壓力和動力,實現優勝劣汰;運用市場對各種(經濟信號)反映比較靈活的優點,促使生產和需求的及時協調。簡言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有國家宏觀調控的市場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的經濟運行方式。
關注"考試吧公務員"官方微信第一時間獲取公務員報名、真題答案、備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