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這是從全局高度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體現,反映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的深刻認識,揭示了把科學發展觀貫徹到各個方面的切入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堅持這一基本要求,努力促進現代化建設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
1.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對全面協調可持續基本要求的認識,是我們黨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探索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在實踐中逐步形成并不斷深化的。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認為,未來理想社會是社會生產力高度發達和人的精神生活高度發展的社會,是人與人和諧相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社會。馬克思指出:“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把它置于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作為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變換。”全面協調可持續的基本要求既強調了經濟社會發展各個方面相聯系、相協調,也強調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相聯系、相協調,堅持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觀點。
全面協調可持續基本要求具有豐富的內涵。全面,是指發展要有全面性、整體性,不僅經濟發展,而且各個方面都要發展;協調,是指發展要有協調性、均衡性,各個方面、各個環節的發展要相互適應、相互促進;可持續,是指發展要有持久性、連續性,不僅當前要發展,而且要保證長遠發展。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就要正確處理經濟與社會發展,城市與農村發展,東中西部發展,人與自然界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改革發展穩定等現代化建設中的重大關系;就要統籌安排和處理好消費與投資、供給與需求,發展的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科技進步與人力資源優勢的充分發揮,市場機制與宏觀調控等經濟發展的重大問題;就要堅持把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諧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和人的全面發展,看成彼此相互聯系、相互促進、不可分割的過程。
黨的十七大把全面協調可持續作為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來強調,反映了現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一方面,經過長期發展,我們積累了較為雄厚的物質技術基礎,可以在推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上有更大作為;另一方面,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不適應等問題更加突出地擺在了我們面前。全面協調可持續的基本要求,提出了解決城鄉、區域、經濟社會、人與自然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問題的新思路,指明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正確方向。只有更加自覺地推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才能更好化解對我國發展的各種制約因素,更好推動我國發展進程,確保實現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
2.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全面推進各項建設
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基本要求,必須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四位一體總體布局,是深刻總結我們黨領導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經驗提出來的。早在新中國成立前,毛澤東同志就提出,我們不但要建設一個政治上自由和經濟上繁榮的中國,而且要建設一個文明先進的中國。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了艱辛探索,在實踐的基礎上,提出建設現代工業和現代農業,提出我國工業布局的思想,后來又提出要實現工業、農業、國防、科學技術四個現代化。改革開放新時期,我們黨在探索中形成了關于社會主義建設布局的一系列新認識。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布局,就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定不移地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堅定不移地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堅定不移地加強精神文明建設。黨的十三大確立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黨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黨的十五大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進一步明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標和基本政策。黨的十六大強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就是要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不斷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推動社會全面進步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任務,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更加明確地由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發展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進一步深化了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戰略任務和方針政策的認識,深化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規律的認識。
關注"考試吧公務員"官方微信第一時間獲取公務員報名、真題答案、備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