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答案與解析
1【答案】C。解析:認識的本質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是反映與創造的統一。題干中的“不同波長的輻射使人感覺到不同的顏色”,這就是說人對外界物體的感覺有其客觀制約性,這既表明人有感覺外界物體的能力,又表明人在感覺物體時還有選擇和加工外界物體信息的能動性。C項正確。AB項夸大了認識、感覺的局限性,帶有不可知論的色彩;D項把感覺說成是人自身生理活動的結果,是庸俗唯物主義觀點。故本題答案選C。
2【答案】A。解析:生產方式就是勞動者和勞動資料結合的特殊方式,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生產方式集中的體現了人類社會的物質性,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決定力量。故本題答案為A。
3【答案】B。解析:生產力是促進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決定力量。這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真理。人類社會各個不同的社會形態由低級向高級的更替和發展,每一個新的社會形態由初步形成到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以至最后走向滅亡或消亡的過程,歸根到底都是由生產力的發展所決定的。故本題答案選B。
4【答案】A。解析:(1)公平性原則可持續發展所追求的公平性原則,包括三層意思:一是本代人的公平即同代人之間的橫向公平性。二是代際間的公平,即世代人之間的縱向公平性。要認識到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是有限的,本代人不能因為自己的發展與需求而損害人類世世代代滿足需求的條件棗自然資源與環境。要給世世代代以公平利用自然資源的權利。三是公平分配有限資源。目前的現實是,占全球人口26%的發達國家消耗的能源、鋼鐵和紙張等,都占全球的80%。這種富國在利用地球資源上的優勢限制了發展中國家利用地球資源的合理一部分來達到他們自己經濟增長的機會。(2)可持續性原則可持續性是指生態系統受到某種干擾時能保持其生產率的能力。資源與環境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礎和條件,離開了資源與環境就無從談起人類的生存與發展。資源的永繼利用和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的保持是人類持續發展的首要條件。可持續發展要求人們根據可持續性的條件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在生態可能的范圍內確定自己的消耗標準。(3)共同性原則鑒于世界各國歷史、文化和發展水平的差異,可持續發展的具體目標、政策和實施步驟不可能是唯一的。但是,可持續發展作為全球發展的總目標,所體現的公平性和可持續性原則,則是共同的。故本題的正確答案為A。
5【答案】B。解析:《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指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必須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以保持黨的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為核心,以建設高素質干部隊伍為關鍵,以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為重點,以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和黨員隊伍建設為基礎,努力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故本題選B。
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