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識考試中,很多同學都遇到過關于春秋五霸知識點的考察,今天我們給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關于春秋五霸的歷史知識,方便大家備考。
提到春秋五霸,有兩種不同的說法。在漢代歷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史記》中,記載的五位霸主分別為: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宋襄公;而在荀子所著的《《荀子·王霸》》中記述為: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這五位霸主。我們一般意義上以《史記》記載為主,下面為大家逐個介紹。
春秋時期的第一位霸主,非齊桓公莫屬。眾所周知,周武王分封時,姜子牙的封地為齊國,所以齊桓公正是姜姓貴族,姓姜名小白,也就是大家比較熟知的公子小白,結合起來一聽,有點“江小白”的錯覺。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團結其他諸侯,北擊西戎,南伐楚國,在諸侯國中樹立了威信。所以,后來東漢末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這一招,可以說是對小白的模仿之舉。所以,在了解齊桓公的時候,一定要記住他的標志性事件:尊王攘夷。
晉文公,這個人相信大家也不陌生,在稱霸之前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公子重耳,因為在中學課本曾經有關于寒食節的介紹,而寒食節所紀念的,正是晉文公手下的介子推,順便科普一下,寒食節在清明節的前兩天。與晉文公相關的一個成語叫做“退避三舍”,早年在逃亡時,晉文公允諾:若能回到晉國為君,一旦晉楚交戰,晉軍將退避三舍。后來在晉楚兩國城濮之戰過程中,晉文公命令部隊向后撤退九十里,(古代軍隊行軍三十里叫做一舍,九十里就是三舍),誘敵深入,大敗楚軍,取得勝利。此后,晉文公請來周襄王,并召集齊、宋等國和諸侯會盟,正式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二位霸主。所以大家在了解晉文公的時候,要了解“退避三舍”和會盟天下這兩個小典故,當然也不能忽視了我們前面給大家科普的寒食節。
春秋時期的另一位知名度較高的霸主——楚莊王。在他的帶領下,楚國實力迅速壯大,曾對周天子派來的使臣發文:“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言外之意,要與周天子比權量力,挑戰周王室的權威,這就是大家熟知的典故:問鼎中原。后來在司馬遷撰寫的《史記》中,用鳥作比喻,說他“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這兩個詞語相對來說大家都聽過,所以記憶起來也沒有什么難度。
秦穆公作為春秋五霸之一,是相對比較低調的。秦國由于地理位置偏西北,本身環境就比較惡略,再加上當時的少數民族經常進行騷擾,使得早期秦國在各國當中并不出眾。后來,秦國逐漸發展起來,并多次與晉國結親,后來被稱為“秦晉之好”,現在兩家結親也常以此稱呼。
最后一位給大家介紹的是宋襄公。有些了解歷史的同學可能會有一個比較固定的印象:這個人好像智商有點著急。原因是什么呢?這還得從一場戰役說起:公元前638年,宋襄公討伐鄭國,與救鄭的楚兵戰于泓水。楚兵強大,宋襄公講究“仁義”,不聽部下勸告,要待楚兵渡河列陣后再戰,結果大敗受傷,次年傷重而死,退出歷史舞臺。當然了,宋襄公也是真正把仁義堅持貫徹的以為君主,如果生在和平年代,應該會是一位好的君主,可惜生不逢時。
以上就是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春秋五霸,大家要把每一位霸主所對應的經典事件記清楚,切不可張冠李戴哦。
【習題演練】
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不鳴則已,一鳴驚人”說的是下列哪位人物?
A.齊桓公
B.楚莊王
C.晉文公
D.秦穆公
【答案】B。解析:“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是《史記》中對楚莊王的描述。故本題答案為B。
相關推薦:
2018事業單位公共基礎知識:必看國學常識200題(1)
2018事業單位公共基礎知識:必看國學常識200題(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