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描/長按下面二維碼 |
掃描/長按下面二維碼 |
【題】當前我國一些地方設立限制政策,包括限購、限行等政策,對于當前“限”的舉措,你怎么看?
【參考解析】
當前我國一些地方設立限制政策,包括限購、限行等政策,對于此類“限”的舉措,體現了地方政府對本地情況“把脈問診”,為提高百姓生活質量、持續平衡發展“開方抓藥”。秉承“住有所居、行有所通、樂有所活”,針對城鎮化發展的深層次病灶,生發于地方發展特殊省情探索前行。
目前在創建“文明城市”、“創衛城市”、“和諧城市”等春風的吹動下,城鎮化發展取得了喜人的成績,例如“要素整合誘發創新動力”、“降低公共服務平均成本”、“提高幸福感指數”等。但與此同時也帶來了諸多“城市病”,例如關乎百姓住房問題的“炒房”“投機性購房”“商品房價格過高”等致使需要者“無家可歸”、而“房姐”“房叔”等坐擁多套房產,造成房地產亂象,而且直接影響了百姓的基本生存。再如“道路容量不足造成的交通擁堵問題”,讓百姓“出現難、出行累”,為生活帶來不便的同時極大浪費了生命成本,甚至加劇了環境污染問題。
一些地方政府將問題看在心里,記在紙上,最終規劃在政策中,出臺了此類“限”的舉措,取得一定成效。例如“限購”政策一定程度上解決“房價過高、上漲過快、供應緊張”,讓房價慢慢回歸理性。“限購汽車令”也在一定上控制了城市機動車保有量,例如北京、廣州、深圳、杭州等地。再如“限行令”也有效緩解了城區交通擁擠堵塞,均衡了交通流量,減少機動車尾氣污染。可以說地方政府真正做到“貼近黨委中心、貼近百姓生活、貼近社會需求”。
但是設立“天花板”能否擋住“洶涌的房價,擁擠的車流”,還需要我們“干在實處永無止境,走在前列要謀新篇”。城鎮化發展決不能成為提升百姓幸福指數的“絆腳石”,恰恰相反,應該成為完善生活質量的“催化劑”。“一刀切”式“限”政策局限性明顯,結構性限制調整迫在眉睫。例如:北京等一線城市樓價難被撼動,而且成交量穩中有升,限購該何去何從?限購一套房、二套首付五成、三套停貸、遏制炒房......等等上演了一場場拿房沒轍的“游戲”!
因此要想根本解決城鎮化發展中的各種問題“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也不能是“簡單的輸血”,需要做“大手術”。
第一,抓住主要矛盾。主要矛盾解決,次要矛盾會迎刃而解。在城市化發展中,衣食住行是老百姓基本生存問題,而“住”與“行”問題又是我們的突出矛盾,因此著力解決好住與行的問題。在住房難的問題上,應該多措并舉:繼續完善限購政策,維持其現實意義;避免不必要的拆建浪費;引導百姓理性購房、租房理念;著力處理低收入家庭住房難問題;大力打擊“炒房”行為等。在交通問題上,宣傳鼓勵多乘坐公共交通系統,少開私家車;加快交通道路建設,提高交通承載量,完善交通體系,建立公交、地鐵、輕軌包括公共自行車等交叉多元化出行模式;人流量較大的地段架設高架橋或者地下通道;加強交通道路管理力度;做好交通道路安全意識宣傳教育等。
第二,城市化發展的問題,歸根結底是人的問題,因此在城鎮化發展的過程中不能將百姓放置在“局外人”甚至“被管理者”的位置,政府應該樹立培養百姓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提升的主人翁的意識,讓我們共同發展城市建設、共享城市進步碩果、共建城市美好明天。
“限”的含義是局限、限制,本身就有一定局限性,地方政府解決問題的態度值得肯定,但要想真正解決背后的問題、任重道遠,發展之路不能只是“清談館”,更應該是“行動隊”,解決好城市發展問題是一場“重頭戲”,讓“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夢想”照進現實,我們拭目以待。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