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湖北公務員面試熱點:“治理型干旱”啟示了什么
治理型干旱,不是真的干旱,也不是無法將水抽到田里,而是農村基層組織渙散無力
近年來,在田野調查中常會發現“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國家每年向農村投入數以萬億計的資金,修建大型水利設施、通村公路、鄉村圖書館、農技服務站,為農民提供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但是一些落實上的障礙,導致惠農工程最終難以發揮作用。
表面上看,“最后一公里”是工程問題。比如,水利設施竣工了,但是農民田間地頭的毛渠不通,致使大中型水利設施難以發揮實效;鄉村圖書館建成了,卻因為管理不配套,農民無法使用;農技服務站設立了,卻缺少向農民推廣農業技術的動力與積極性……似乎政府只需要繼續投入更多資金即可完工,但事實并非如此簡單。
這實際上是一個治理問題、組織問題。以灌溉為例,即使國家修建了完善的水利設施,把分散的農戶協調起來使用水利設施卻不容易。這需要分攤水費,需要農戶協商形成共同意志,只要有一戶想“搭便車”,就會有更多農戶跟進,從而導致使用大中型水利設施的行動失敗。有人稱這種現象導致的干旱為“治理型干旱”,以區別于氣候型干旱或工程型干旱。治理型干旱,不是真的干旱,也不是現有工程無法將水抽到田里,而是農村基層組織渙散無力,不能組織農民分攤用水成本和護渠費用。
再比如農業技術推廣。農業的前途在于科技,國家也十分重視科技,但是基層農技站卻在村莊中缺少支點。農技員進村了,村社組織如果不愿積極配合,農技員不可能進行農田試驗和農技推廣。結果很可能是,無論農技站如何建設,卻很難與農民群眾的需要結合起來。
深入解剖這些例子就會發現,“最后一公里”問題之所以反復出現,就在于政策落地缺少一個組織支點。解決“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就需要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惟有經過基層組織的協調,國家政策在向下延伸過程中,才能找到落到實處的支點;農民利益在向上凝聚過程中,才能獲得集體行動的載體。正所謂,國家治理能力的關鍵不僅在于辦大事的能力,而且在于辦小事的能力。要辦成小事,就需要有堅強的基層組織。
可以說,哪里基層組織健全,哪里的惠農政策就能落地有聲。比如說,成都市在進行城鄉統籌實驗區建設時建立了村民議事會制度,其中關鍵是,每年由政府定額撥付20萬—30萬元公共品建設資金,由村民議事會來議決使用。實踐的結果是,通過村民議事會來議決自上而下轉移到村的公共資金,提高了村民的參與意識,形成了真正基于村民利益的公共意志。也就是說,國家資源下鄉了,農民獲得實惠,村社組織的權威性也大為提高。
當城鎮化浪潮席卷而來,土地承包人與土地耕種者逐漸分離,將使農戶分散經營的利益關系更加復雜。在此情況下,如何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為國家政策落地提供一個堅強的杠桿,解決惠農政策的“最后一公里”問題,這是治理能力的考驗,也是深化改革的契機。(作者為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賀雪峰)
關注"566公務員"官方微信,獲取最新資訊、職位表、真題答案等信息!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