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湖北公務員面試熱點:“法治鄉村”建設三大著力點
一位人民調解員眼中的“法治鄉村”建設著力點
“法治鄉村”建設是依法治國的重要領域。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新圩鎮居委會主任楊慧芝,20多年來一直奮戰在農村矛盾調解一線,對“法治鄉村”現狀有切身體會和深刻理解。在楊慧芝眼中,當下“法治鄉村”建設有三大著力點。
一、搞好農村普法宣教須創新方式
記者采訪時恰逢新圩鎮圩集,楊慧芝便帶記者來到熱鬧的圩集,當地司法、公安、民政等十幾個部門的工作人員正在集市上分發普法宣傳單、小冊子和紀念品。楊慧芝說,普法宣傳教育是“法治鄉村”建設的基礎,目前這一塊工作依然比較薄弱,必須加強。楊慧芝從調解過的上千起群眾糾紛中,隨口道出令人啼笑皆非的一起。
2014年,黃塘村兩戶劉姓人家鬧了起來。大劉家的母狗剛下過崽,脾氣敏感暴躁。小劉路過其家門口,一不小心被母狗咬了一口,鮮血直流。為此,小劉多次上門討說法、要賠償。
小劉說,狗咬人,狗主人賠錢,天經地義;大劉說,農村“狗不關,雞不吊”,牲畜在外滿地跑,小劉走路不抬頭不挺胸,鬼鬼祟祟像小偷,狗眼本就看人低,咬了不關我的事。
兩家鬧得不可開交,找到楊慧芝評理。楊慧芝找村委會、找退休干部、找當事人親屬,磨嘴皮,講道理,最后大劉終于答應賠500元給小劉。
楊慧芝說,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這些年來農民法律意識有所增強,但不懂法、不遵法問題在農村仍然普遍存在,“狗咬人”這類糾紛經常發生,村里一些人習慣用拳頭解決問題。目前國家正在大力實施“六五”普法,在農村普法方面投了不少錢,出臺了不少規定,但效果有待加強,方式亟須改進。
璋塘村70歲的村民阮繼珍告訴記者,年輕人外出務工了,村里只有老老小小。自己從不看上面發放的普法宣傳資料,一是不認字、看不懂,二是年紀大、眼神差。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楊慧芝提交了一份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質的建議,呼吁從根本上扭轉農村法制宣傳教育“上面熱、中間溫、下面冷”的局面,強調法制宣傳內容要堅持實用性,要充分運用廣播、電視、手機等現代傳媒。
青原區司法局長歐陽春英對記者說,她很贊同楊慧芝的建議,目前區里正在探索把“新元素”引入農村普法。例如,在向村民發放宣傳單的同時,一起發放印有法律知識圖片的小扇子;鼓勵農民劇團排演普法節目在各鎮村巡回演出;開設手機客戶端平臺發送典型案例普法;推廣農村“大喇叭”工程,通過與電信部門合作,使傳統宣傳方式與現代傳播方式融合,均取得了較好的宣教效果。
二、加強農村法治隊伍建設補齊“短腿”
楊慧芝年近6旬,擅長基層矛盾調解工作,總結出了“四心”“四法”傳授推廣,但法律知識不足和專業調解人員缺乏經常令她很苦惱,她向記者介紹了一起剛剛調解成功的糾紛。
2015年初,田北村村民戴亨燦把一頭公牛拴在自家門口,村民李文鳳牽一頭公牛路過戴家,兩頭牛架著牛角頂了起來。老戴和老李趕緊上前扯牛繩拉牛架,混亂中一不小心,老李自家的公牛一腳踩到了老李腳踝,把老李踩成了粉碎性骨折。
老李治腳花了上萬元,雙方因為賠償鬧得不可開交,便找到了楊慧芝。“牛腳踩人腳”這事,可難倒了楊慧芝。她問了周圍許多人都說不知咋辦,她便跑到鄰近的值夏鎮法庭找到胡庭長,查閱了相關法律條文才弄清楚,動物打架傷人,雙方都要負責。楊慧芝拿著法律條文來回做雙方工作,最后老戴終于答應賠償一半醫藥費,兩家這才息事寧人,安心過年。
回顧這些年的調解經歷,楊慧芝深有感觸地說:“基層小矛盾層出不窮,情況復雜,調解過程中經常遭遇法律難題。農村法律人才奇缺,人員隊伍不穩,收入待遇較低,嚴重制約了‘法治鄉村’發展進程。”
楊慧芝說,以人民調解工作為例,作為農村法治建設的重要一環,人民調解工作以國家法律法規和社會公德規范為依據,化解了大量基層矛盾,對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功不可沒。然而,人民調解員仍然屬于義務工作,工作全憑個人熱情,沒有任何經費、人員、編制保障。
在新圩鎮,人民調解工作由村書記、村主任、治保主任等負責,沒有專人專職,屬于兼職工作。近年來,青原區率先在全省實行“以案定補”,調解一起糾紛補貼相關人員50元至150元不等,但平攤到個人,微不足道。區里每年都會組織人民調解員進行一兩次培訓,但隊伍整體專業水平低,無法承擔復雜的矛盾調解。
新圩鎮黨委書記劉潔說,楊大姐是鎮里的寶,幫助鎮里化解了大量基層矛盾,每個鎮要是都有兩個“楊慧芝”,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就有可能了。在鄉鎮,人民調解員是一個極好的普法和維穩平臺,應該建立一支專業化的隊伍,定崗、定員、定經費。
青原區一名叫李海軍的律師對記者說:“現在涉及婚姻、打架、欠債、交通事故的法律咨詢非常多,我經常接到村民來電。其實農村的法律需求非常大,應當大力加強農村法治隊伍建設,讓更多專業人才進得來、留得住。”
楊慧芝告訴記者,她現在名氣大了,找她調解矛盾的人絡繹不絕,連周邊縣市的人也經常跑過來,她比法官還累。她的最大心愿是政府出臺制度保障,讓基層涌現更多的“楊慧芝”,與她一起建設“法治鄉村”的美好未來。
三、改善農村法治環境需綜合施策
在楊慧芝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了洋田村。在這里她向記者講述了去年村里發生的“青龍白虎”事件。73歲村民曾凡鏜和36歲村民曾令懷是鄰居,小曾打工賺了錢,準備在家蓋棟新房,還設計好了陽臺、飛檐。曾凡鏜老兩口找到小曾,說自家的房子在青龍方位,小曾的房子在白虎方位,按照農村“左青龍右白虎”的說法,“寧讓青龍高千尺,不讓白虎強半分”,對方的房子比自家的高、比自家的寬,會斷了自家的財路,所以小曾的新房不能蓋。
協商不成,老兩口就阻撓小曾施工,經常推倒新砌的墻體,并以死相威脅,村干部調解多次,就是做不通老兩口的工作。楊慧芝知情后,冒著高溫酷暑,先后六次來到村里調解,最終老兩口被楊慧芝的熱心和耐心感動,放棄了當初的想法。
翻閱“楊慧芝工作室”里的一宗宗案卷,記者發現,隨著城鎮化推進,農村新舊思想觀念沖突加大,鄰里婆媳吵架、村民爭水爭田這類舊矛盾逐漸減少,新型矛盾卻不斷增加。
據一些基層干部介紹,當前農村計劃生育、征地拆遷、交通事故賠償、規劃建房、鄉村債務等方面矛盾高發。從楊慧芝近年來調處的大量矛盾糾紛看,有一半來自這些領域,需引起高度重視。
劉潔認為,“法治鄉村”建設要堅持“嚴格執法”和“人民調解”兩條腿走路。當前,國家應該高度重視農村執法環境建設,對屬于人民調解范圍之外的違法行為應該進行有力打擊,讓纏訪鬧訪、惡意投訴者受到嚴厲制裁。
“在農村,在路邊栽一棵樟樹沒人砍,栽一棵桂花樹就很容易被破壞,這是因為村民認為樟樹是聚龍氣的樹,不能砍。”青原區區委副書記鄒衛梅舉了一個生動的例子闡述她對“法治鄉村”建設的理解。鄒衛梅說,在嚴格執法的同時,要重視鄉風民俗、鄉規民約對法治建設的作用,使之與依法依規治理有機結合,這將會對基層矛盾化解起到四兩撥千斤之效。(半月談記者 陳春園 秦宏)
關注"566公務員"官方微信,獲取最新資訊、職位表、真題答案等信息!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