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試考場上,如何利用短短的十幾分鐘時間來打動考官、博取高分,這是所有考生都希望了解的,也是我們一直在探求的……考場上,除了縝密的分析能力和有效解決問題的技巧之外,見多識廣、旁征博引也是很打動考官的一個點。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一下,在面試作答中如何運用好我們積累的事例故事。
我們先來想想哪些地方可以運用事例故事?了解過面試理論的考生可能第一反應就是在哲理類題目的論證過程中可以運用事例,這確實是事例故事運用的主要方面,但在其他地方我們依然可以選擇用事實來充實我們的內容。
首先,在崗位匹配類題目中運用事例故事更能體現真情實感。
崗位匹配類的題目通過考察我們對自身、對崗位的了解和認識,來看我們與崗位是否相匹配以及匹配程度如何。求職動機就是典型的例子,它通過考察我們報考該崗位的動機、理由,來判斷求職者是否適合該崗位。在答這類題目的時候如果只是泛泛而談,很難出彩,這個時候事例故事就可以出來幫忙了。比如有的學員會說我之所以會報考該崗位,是因為它離我家比較近,方便我去照顧父母。這樣的作答沒太大問題,但我們有更好的選擇:我之所以選擇報考該崗位,有一部分原因是母親的一條消息。我畢業之后在北京找了一份待遇還不錯的工作,雖然北京離山東不遠,但是因為工作的原因回家的機會確實不多。父母雖然很希望我能留在他們身邊,但是他們從未要求過我什么。有一次早上,我睜眼之后看到了母親給我發了一條消息,她說:“兒啊,你不在身邊,我們以后可怎么辦啊?”原來那天夜里,父親突發心梗,母親雖及時發現,但卻無力獨自將父親送往醫院。深更半夜,只能去敲鄰居家的門,讓鄰居大哥幫忙把父親送到醫院。父親雖然脫離危險,但母親卻產生了深深的憂慮,才有了這樣一條消息。了解到這件事之后,我毅然選擇辭掉北京的工作,回到父母身邊。
同樣的意思,因為加入了這樣一個故事,讓我們的回家理由顯得那么感人,相信考官也一定會被打動。
其次,在時政類題目中運用事例故事彰顯我們對問題的理解深度。
時政類題目考察我們對社會上一些問題的理解和把握。作答過程中,在展現我們對問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的基礎上,可以加上一些事例來增強說服力。比如在分析“低頭族”的危害時,大部分考生可能會說,它不僅影響人們的健康,同時也會影響人與人之間的交際關系。這樣的論述,總會讓人有一種隔靴搔癢的感覺。同樣的意思,我們試著加上一些實例:這樣隨處可見、逐漸低齡化的“低頭族”現象,一方面,會嚴重影響使用者的身體健康。比如視力,目前我國近視患者已達6億,青少年近視率居世界第一,其中無節制的使用電子產品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更遑論頻頻發生的因為低頭走路而導致的交通事故了。另一方面,會嚴重影響正常的人際交往。我曾經看過這樣一則新聞:幾個年輕人回家去看望從小帶大他們的爺爺奶奶,飯桌上老人多次想和孫子孫女說說話,但面前的孩子們卻個個抱著手機玩,老人受到冷落后,一怒之下摔了盤子離席。類似的內容在現實中也時有耳聞,就是因為過度沉溺手機,忽視了正常的人際交往,正如網上的一句話所說:“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莫過于我們坐在一起,你卻在玩手機。”
這樣的論述加上事例之后就顯得豐滿了很多,也更加有說服力了。
最后,在哲理類題目中用舉事例、擺事實的方式來同頻共振、凝聚共識。
哲理類題目的論證過程是事例故事運用的主要地方,事實勝于雄辯就是這個道理。但是很多考生在用事例故事的時候會出現雷同的問題,比如大家之前常說的馬云、屠呦呦的例子,今年又變為了廖俊波、黃大發等等。千篇一律的事例會讓考官產生聽覺疲勞,再好的例子大家都用就不再有價值。為了避免這樣的問題,用例子的時候我們要注意這么幾條原則:第一,國家方針政策、社會現象優先于人物事跡。用國家的一些理念、方針、政策或者社會中的一些現象來作為例子,不僅不會重復,而且會體現出我們的政治積累。比如談大局意識的時候,我們可就用“五大發展理念”中的綠色或者協調來論述。比如談團結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用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來論述,這樣效果更好。第二,在闡述人物品質時要有事例佐證。成功的人都是相似的,在他身上可能很多優秀品質都會有所體現。很多考生在談的時候就會簡單說:人物+品質+成績,比如馬云在創業時遇到了很多挫折和失敗,但他從沒想過放棄,才有了今天的阿里巴巴。這樣的表述有些套路化,把品質代換一下就可以成為其他的主題,這樣的萬能句式并不會打動考官。所以在談人物品質的時候最好加上一些具體的事例,比如:馬云在創業初期確實困難重重:搞"翻譯社"生意慘淡,靠賣襪子補貼,受盡白眼;逢人就講互聯網,被人當成“大騙子”;4次連續創業失敗,抱頭痛哭……在這些挫折面前,馬云痛苦過、失落過,但他從未放棄,擦干眼淚從頭再來,才有了阿里巴巴這一中國互聯網史上的奇跡。這樣加入符合主題的細節才能讓事例更加豐滿。
事實勝于雄辯,故事和事例是有血有肉的,它勝于一切空洞無物的說教,很多道理在事實面前不言自明。以上管中窺豹,我們簡單探討了事例故事在面試中的運用,希望大家能夠有所體會,有所收獲。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