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參加考試的考生而言,考前押題、看材料,做一些精確定向的準備是必要的,但押題重點要放在常用、管用的資料與素材上。過于看重押題,甚至把希望完全押在模擬題和預測材料上則是不必要的。百密也有一疏,押題再多也只能是幾個點,過度關注幾個點,忽略了出題的更多可能性,最后也許是得不償失、悔不當初。
在沖刺階段,專家通過多年的申論輔導發現,押題重點應該是基礎性的政策理論知識和通用性的素材、范例與方法技巧,學會論述與表達的新技巧、新形式,積累普遍適用的東西,無論遇到什么題目,都能用上,也比較管用。比如每年的國考筆試時間都和中央全會比較接近,全會決議內容跟考題不完全相關,但也為試題涉及的問題提供認識指導和解決思路,寫文章可以或多或少地引用。再如黨政最高領導人的講話也可以常學常用,最近出版的《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就值得作為申論復習資料以外的另一本參考書,從中汲取寫作的思想資源和語言素材。
出題者與押題者的博弈是持續進行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特別是國考的創新性強,每一次考試的題材和題型、問法,都會有出人意料的變化;答題的鑰匙完全在試卷之中,題材內容在給定材料之中,解題關鍵在題意要求之中,考生在試卷中能夠發現答題需要的所有東西。
也有一部分東西不在試卷之中,比如2011年國考副省級以上作文的“黃河精神”內涵不在試卷之中,2014年國考市地級以下如何看待和處理“含有缺陷的幸福”也不在試卷之中,這需要平時廣泛的文化知識閱讀與積累,更需要遵循應試作文的普遍規律,用適應申論特點的思維方式和感悟心法去提煉主旨、充實文章。
《金剛經》中如來為須菩提說心法:“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里“三個不可得”提出了認識事物的一種獨特心法:自己所看到的、把握到的“心”,其實不是“心”的本體,而是客觀世界中一閃即逝的心的表象,只是名為“心”而已。要放下過去心、現在心和未來心,清空自己的心靈才可能獲得事物的本質。申論的題材再怎樣豐富多變,命題的機理也是從客觀實際出發的,考的是客觀存在的現實問題,一知半解者只看到給定材料是作答的源頭,殊不知材料中反映的現實問題才是答題的本原。所以,事前存儲的一切資料、素材都是不能照搬照套的,一切對問題的想當然和先入為主的成見都是“不可得”的。正確的答題思維是建立符合材料、符合實際的“三心”,用現在心認識問題,用過去心探求原因,用未來心設想對策,過去、現在、未來分別對應著問題的起因、現狀和解決之道。清空先入為主的偏差之心,建立依據材料、聯系實際的“過去、現在、未來三心”,才能對一切申論涉及的現實問題形成正確的認識,讓文章穩穩地立足在緊扣材料、務實合理的基礎上。
關注"考試吧公務員"官方微信第一時間獲取公務員報名、真題答案、備考信息!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