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2019年高校畢業生“三支一扶”計劃招募通告
根據泉州市高校畢業生“三支一扶”工作協調管理辦公室《關于印發泉州市2019年高校畢業生“三支一扶”計劃實施方案的通知》(泉畢支〔2019〕3號)精神,現將2019年泉州市市級“三支一扶”計劃報名有關事項公告如下:
一、招募崗位
2019年泉州市市級“三支一扶”計劃招募崗位為100個(簡明信息參看附件1)。具體招募崗位信息、專業和學歷要求請登錄福建省畢業生就業創業公共服務網(http://rst.fujian.gov.cn/fjbys,以下簡稱公共服務網),進入“服務平臺”詳細查詢。
二、招募對象和條件
招募對象為2019年全日制普通高校泉州生源應屆畢業生和近年來未就業泉州生源高校畢業生(不含成人教育培養類別等非全日制高校畢業生),并應具備以下條件:
(一)思想政治素質好,組織紀律觀念強,服從分配,志愿到農村基層從事“三支一扶”工作;遵紀守法,敬業奉獻,
作風正派;在校期間無違法違紀違規行為。
(二)學習成績良好,具備服務崗位相應的專業知識。
(三)往屆高校畢業生年齡一般不超過25周歲(即在1994年7月31日后出生),研究生學歷放寬至28周歲(即在1991年7月31日后出生)。應屆高校畢業生無年齡要求。
(四)具有正常履行職責的身體條件,須在派遣上崗前通過規定體檢,保證兩年服務期內能正常履職。未能通過體檢的,取消派遣資格。如不能保證兩年服務期的完整性,期滿考核將評定為不合格,不享受期滿考核合格人員的優惠政策。
(五)報名人員須在2019年7月31日前取得畢業證書(研究生放寬至12月31日)和崗位要求的其它專業證書、資格證書(支教崗位應具有教師資格證書)。若未獲得畢業資格和相應證書,將取消“三支一扶”計劃派遣資格。
在同等條件下,優先招募派遣服務單位所在地生源的畢業生、退役大學生士兵、殘疾畢業生、少數民族畢業生和獲得校級及以上表彰、院(系)表彰的畢業生。
三、報名辦法
(一)報名時間:5月6日8:00至5月20日18:00,逾期將無法報名。
(二)報名方式:2019年泉州市“三支一扶”計劃報名工作依托公共服務網,實行網上報名。符合招募條件的高校畢業生,在報名時間內登錄公共服務網查詢,進入“服務平臺”,通過“個人注冊”生成的賬號、密碼登錄報名(報名流程、常見問題匯總以及專業指導目錄詳見附件2、3、4)。選擇崗位時,請注意區分市級崗位與省級崗位。
(三)報名材料:報名人員按照招募崗位的資格條件和專業要求,詳實準確地填寫報名信息并上傳相關材料。上傳資料具體如下:
1.個人照片。個人近期一寸免冠照片。
2.就業情況佐證材料。報名人員須上傳本人《就業報到證》,應屆生和省內院校臺灣籍高校畢業生不做此要求。
3.資格證書。“支教”崗位報名人員須上傳本人教師資格證書或相關部門出具的成績單及是否通過考試的結論材料。應屆畢業生可放寬至體檢或崗前培訓時現場提交。
4.困難狀況佐證材料。建檔立卡貧困家庭高校畢業生、城鄉低保家庭高校畢業生、特困人員高校畢業生由公共服務網通過大數據比對自動審核,系統顯現“校驗通過”的報名人員不需要上傳材料。“校驗不通過”但報名人員認為自己符合條件的,需上傳相關材料:
(1)建檔立卡貧困家庭高校畢業生。須提供加蓋所在縣(市、區)扶貧部門公章的本人家庭《扶貧手冊》或所在縣(市、區)扶貧部門出具的同等效力材料。
(2)城鄉低保家庭高校畢業生。須提供經年審的本人家庭《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證》(若本人不在《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證》內,還需提供所在家庭戶口簿)或所在縣(市、區)民政部門出具的同等效力材料。
(3)特困人員高校畢業生。須提供本人《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證》或所在縣(市、區)民政部門出具的同等效力材料。
5.優先派遣佐證材料。屬于退役大學生士兵、殘疾高校畢業生、獲得校級及以上表彰、院(系)表彰高校畢業生,可上傳本人《退役大學生士兵證》《殘疾人證》、表彰證書作為同等條件下優先派遣依據。
四、審查考核
省內全日制普通高校畢業生資格審查和考核評分工作,委托報名畢業生所在高校按照《福建省“三支一扶”計劃省內高校畢業生報名審核辦法》(登錄公共服務網查詢,下同)開展。
省外全日制普通高校福建生源畢業生資格審查工作,由報名崗位所在設區市“三支一扶”辦負責;考核評分工作,需由畢業生本人協助所畢業學校的院(系)開展。具體詳見《福建省“三支一扶”計劃省外高校福建生源畢業生報名審核辦法》。
五、相關要求
報名人員認真閱讀本公告和省內外高校畢業生報名審核辦法后,嚴格按照招募崗位的資格條件和專業要求,詳實準確地填寫報名信息,上傳相關材料。報名人員應對本人所提交信息的真實性負責,填報虛假信息的,一經查實,立即取消報名和派遣資格,并記錄誠信檔案。
報名過程中遇到的具體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技術咨詢:0591-87540939,其他事宜:0595-28133661)。
泉州市高校畢業生“三支一扶”工作協調管理辦公室
2019年4月29日
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