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項攸關13億人口生老病死的民生大計, 醫療改革之路20年來越走越難。客觀地說, 我國的二元社會經濟結構對衛生國情有著非常深刻的影響, 不能期望僅僅通過一個部門的努力就改變目前醫療體制的不足。對于此前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醫療改革基本不成功”的官方結論和“九成民眾不滿意”的民間調查, 國家領導人已經認識到醫療改革中存在的問題的迫切性。
目前的醫療體制導致的最大問題就是老百姓看不起病, 個人負擔醫藥費用比例過大, 近年來醫療費用持續的畸形增長, 已遠遠超過居民收入的增長水平, 個人醫療支出占消費支出比重在不斷加大。從醫療保險的覆蓋面上看, 大多數百姓依然徘徊在醫療保險的大門外。與此同時, 享受到醫療保險的人群, 也因為個人負擔部分偏高, 越來越看不起病。
對于廣大低收入的農村地區, 形勢就更加嚴峻:起碼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匱乏, 醫療設備老舊, 政府對農村醫療衛生投入嚴重不足, 農村基本沒有醫療保障體系, 更缺乏合格的衛生人才……如果說城市居民還只是“看病貴”的話, 農村人面臨的卻是“看病難”的生死攸關的大問題。
公共衛生的公平性比經濟收入和財產分配的公平性更加重要, 因為身體健康關系到每個人生命的質量和謀生的潛能。
事實上, 醫療改革改來改去, 目的只有一個, 就是使“患者有其醫”, 就是讓平民百姓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因此, 新一輪醫改能不能成功, 取決于能不能照顧到絕大多數中低收入者的利益。一個不考慮中低收入者利益的改革方案, 結果注定將是“基本不成功”或完全失敗。醫改再起步, 需要政府強 化而不是弱 化其為百姓提供 醫療保障的角色意識, 承擔起更大的責任。政府應該本著“公平優先、兼顧效率”的原則, 保障絕大多數人看得起病, 建立起醫療救助體系。
全面強化政府在醫療方面的職能, 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是要干預醫療服務體系的地域布局, 實現醫療服務機構的合理分布, 防止醫療資源過分向大城市、經濟發達地區集中, 確保公眾都能夠得到及時和便捷的醫療服務;
二是要干預醫療服務體系的層級結構和資源集中程度, 基本目標是在健全初級服務體系的前提下形成多層次服務體系, 防止醫療服務體系過度向專業化、大型化方向發展, 以更好地滿足絕大多數社會成員基本醫療服務需求;
三是要干預服務重點, 基本目標是使醫療服務體系重視公共疾病預防和控制;
四是對現有的醫療機構不分行政隸屬關系, 實行屬地化的衛生全行業監管, 確保其公益性質;
五是要干預技術路線選擇, 基本目標是使醫療服務機構盡可能選擇價格低廉的適宜技術, 避免技術路線選擇過度向高端發展, 適應經濟與社會發展水平;
六是要控制服務價格和藥品價格, 規范藥品集中采購;
七是要控制服務質量, 確保醫療服務機構能夠對患者提供盡可能優質和適宜的服務, 充分保護公眾利益;
八是要建立起基本的醫療保障體系, 政府要加大資金投入, 給予優惠政策, 鼓勵有條件的商業保險公司參與;
九是要吸收社會性資金進入醫療行業提供營利性服務, 打破公立醫療機構的壟斷局面。
新一輪醫改將以基本醫療系統覆蓋90%的人群, 并為其至少負擔一半的醫療費用為整體目標, 并優先保障農村加強基層醫療機構建設。這將是十一五規劃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長征的一個良好開端。
關注"566公務員"官方微信,獲取真題及答案、最新資訊等信息!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