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見賢思齊”,岳飛的“精忠報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古老的神話寓言,優良的革命傳統,如今的航天精神;人們尋常生活里的信仰、風俗、規范、觀念·····如此種種,都是對民族精神的生動詮釋。然而,在“戲子”當道,娛樂至死的當下,民族精神的聲音越來越微弱。因此,振奮民族精神已經成為時代之需。
民族精神是文化的核心。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我們要堅定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要加一個文化自信。”堅定文化自信,能讓英雄的故事世代傳頌,讓優秀的民俗文化得以傳承,讓民族的生存與發展有根可尋。因此,我們應堅定文化自信,用文化自信來振奮民族精神。
堅定文化自信,振奮民族精神,須樹立自信意識。早在上世紀30年代,魯迅先生就針對一些人的民族自悲情緒,寫下了著名的《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他說:“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說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則可,倘若加于全體,那簡直是誣蔑。”在中國積貧積弱的時代,魯迅先生尚能發出中國人沒有失去自信力的“吶喊”,今天,當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的時候,我們更應該理直氣壯、滿懷豪情地充滿自信。用自信去提振我們的民族精神,用民族精神去凝聚力量,克服所有的艱難阻險。
此外,還需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當今世界各種思想文化相互碰撞,文化軟實力競爭日益激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對待傳統文化,絕不是簡單復古,而是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用創新思維,去提煉和升華民族精神,讓其與時代“融合”,從而守住中華傳統文化的“根”、革命文化的“魂”、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本”。近期,中央電視臺推出的電視節目《國家寶藏》就很好地踐行了文化創新的理念,節目組通過邀請明星藝人演繹國家文物的“前世今生”,讓社會大眾以更加喜聞樂見的方式感悟其中蘊含的民族精神。節目一經推出,便了吸引力大批觀眾,實現了既有口碑又傳播了民族文化的雙贏效果。由此可見,以文化自信振奮民族精神,需具備創新思維。
作家王蒙說道:“文化自信是我們的根與魂,新時代呼喚文化自信”。新的時代,新的征程,我們應樹立文化自信意識,用改革創新的態度去繼承和發揚我們的優秀文化,同時不斷創造出能夠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用文化自信去振奮民族精神,用民族精神去凝聚力量,實現夢想。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