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交流燭照發展之路
航海大發現如同一道霹靂斬開了大陸之間的迷霧,由此開始世界貿易交流其實質就是文化交流。百年時光荏苒,德國歌德學院開展國際化文化交流合作,向全世界傳遞德國語言和文化。無獨有偶,英國以文化委員會向全球推廣英國文化,法國以法語聯盟向世人提供高質量的法語課程,以推廣法國文化,促進文化交流。時至今日,世界各國都深刻地意識到,以文化人的作用,“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只有流動的文化才能激發文化的活力。中國也在文化交流之路上不斷上下求索。
促進文化交流能夠揭開中國面紗。在外國人眼中,中國是模糊而失真的,從而產生誤讀和擔憂。面對文化交流的困境和世界認可的園囿,中國迸發出巨大的智慧力量,以孔子學院為生花妙筆,描畫中國與世界進行文化交流的藍圖。回首2016年,巴西奧運會前,中國志愿者心懷夢想深入巴西進行漢語教學,傳播傳統中國形象與現代中國風范。以孔子學院為平臺促進文化交流為不同膚色的人提供了交流、互鑒、合作的機會,搭建中國式圓桌,實現思維碰撞,展現中國的文化和哲學。使得中國的春節、元宵節、中秋節深入他國,以語言進行文明間對話,以文化進行心靈間交流,從而使得外國人認識中國,擴大國際影響力,獲得文化話語權。
促進文化交流需要政府承擔責任。中國孔子學院歷時尚短,小荷才露尖尖角,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博采眾長是破解難題的途徑。縱觀德國歌德學院發展史,不難發現,歌德學院在各個方面由政府幫助破解發展瓶頸。一方面,歌德學院絕大多數資金來自于政府,保證了學員的獨立、遠離政治、自由的純真本性,同時能夠幫助文化學院面對經濟危機壓力,不至于成為經濟發展的犧牲品,進一步保障資金安全,促使錢能夠花在刀刃上。另一方面,歌德學院與政府合作重視工作人員的專業化,反觀今天的中國孔子學院,大多是抓壯丁的非專業人員,缺乏穩定性和連續性,影響漢語傳播的效率。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孔子學院的困境需要政府承擔責任,扶上馬,送一程。
促進文化交流需要問計傳統文化。美國好萊塢大片占據中國國內電影市場的主流,面對西方作品的挑釁,我們不禁深思。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深究其原因,在于中國作品未能問計傳統文化,搭載中國價值觀。可喜的是,中國人民大學開設中國第一個國學院,弟子規等傳統文學作品成為幼兒爭相閱讀的書本,從基礎文化建設到建立良好的文化環境,不斷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凝心聚力。同舟共濟,文化精神不迷失,才能最終為中國發聲。而這之中的關鍵在于修內功,嚴防中國文化的“失根”。促進文化交流急需引傳統文化的源頭活水,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星星之火,在世界文化舞臺之上呈現燎原之勢。
海立云垂,畫面徐展。今天的中國依舊面臨著各種文化問題,教育投入不均衡,國人民族認同感低弱都在阻礙著中國的文化交流。期望通過孔子學院等文化交流手段,改變現狀,讓中國的文化交流之路上有清風明月、楊柳依依、草長鶯飛。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