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脊梁
常言道:“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在這其中培養社會新風尚就成了重中之重的事情,引起了社會廣泛討論。其中不少人借用魯迅先生關于“中國將來的脊梁”的觀點,強調這份中國的脊梁中透露出的價值選擇,即包含著個人成長發展的根本基因,也是浸潤民族生生不息的豐厚滋養,更是歷史托付給我們需要繼承的重要精神。為此,要如魯迅先生所言,保持持之以恒的拼勁,涵養肅然不笑的風范,才能支撐起民族未來的發展。
在行動上,保持持之以恒的拼勁。“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鍥而舍之,朽木不折。”現實亦是如此,只有抱著堅持到底的信心,才能有期待中的成果。以2016年中國女排奪得里約奧運會冠軍為例。這群女排姑娘們的奪冠歷程并非一帆風順,多次在關鍵賽點上與對手打的難舍難分,持續僵持著。但女排姑娘們并沒有一絲放棄之意,始終保持昂揚的拼勁、堅定勝利的信念,在多個逆風局中實現翻盤,最終收獲這份來之不易的金牌。可以說女排的奮勇拼搏精神讓人感動,更是成為中國體育的一面旗幟,讓堅持到底、昂首前進的精神落到社會的每個角落。為此,我們要汲取女排姑娘們的成功經驗,要保持“善始善終”的行動韌性,“用心一也”的蚯蚓精神。
在旁觀時,涵養肅然不笑的風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多時候我們都不是親歷現場的參與者,而是在屏幕面前的旁觀者,我們不具有親身參加的緊張感和壓迫感,面對失敗者也就難以感同身受,就會輕松自得地進行調侃,甚至出現挖苦、謾罵。倘若多數人都抱著“事不關己”的看客心態對其他堅持拼搏的報以譏諷,則會影響參與者的熱情,甚至會惡化社會風氣,出現人人為己的不良局面。而如果我們能更加寬容一些,可以包容他人的不足和失敗,對待“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堅守者以最高的敬意,那就能給他們更多的支持和溫暖,甚至“會化腐朽為神奇”,在掌聲中誕生出下一個勝利者。因此,在旁觀的時候我們不是給人壓力,而是要保持一種風范,給人動力。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可以說,氣象萬千的新時代屬于我們廣大的青年人,我們都是新時代的見證者、開創者、建設者。這就要求我們既要在當競技者時可以堅持拼搏,在當看客時也要肅然不笑,給予鼓勵,如此才能讓我們的精神面貌做到符合時代新人的要求,讓我們的未來大有可為。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