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禮以立“大國范兒”
近日,重慶萬州公交車墜江悲劇的原因一經公布,便引發了民眾熱議,一場只因坐過站的區區小事,竟演變為釀成15條人命的慘案。無獨有偶,今年10月,北京一女子因坐過站要求臨時下車,遭到拒絕后竟然用整箱牛奶砸司機,導致公交車發生剮蹭。文明缺失現象反映的是傳統美德在現代化過程中的流失。所以提升國民的素質教育刻不容緩,這樣才能在社會中安身行事,久久為功,最終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學禮以促公民意識之自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中國古代社會的文化教育就非常重視培養公民個人對國家責任的擔當意識。正如王夫之所言“天下者,非一姓之私也。”就是在教導人們要有“主人翁”的意識,具備以身許國的思想。眾所周知,千百年來,中國每逢危急存亡,總有仁人志士挺身而出,這正是由于他們具有文化素養,樹立了良好的家國情懷、責任意識。如今,我國百年復興大業開啟,需要社會大眾群策群力,只有加強文化素養教育,喚醒公民意識,才能主動承擔自身使命。
學禮以促進民族素質之提升。蝴蝶效應是指在一個動力系統中,初始條件下微小的變化能帶動整個系統的長期且巨大的連鎖反應,告訴我們某些時候一個小小的細節能夠產生出乎意料的結果。在少數民眾看來,自己平日里一個不文明的舉動無關緊要,實際上是沒有意識到從他一個人的行為可以反映出他的家風,在國外反映的則是國家形象。事實證明,行為的好壞不單單代表個人的道德水平,從一定程度上代表和影響的是國民素質,是國家形象。因此,如果每個人都能自覺的學禮明禮知禮,不斷提高民族素質,那么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家形象必將提升。
學禮以促民族文化精神之弘揚。木桶效應告訴我們:別讓短板葬送自己的人生。但是即使每塊木板都一樣長,沒有桶箍,一樣無法盛水。所以木桶和桶箍同等重要。國外有學者曾說:“中國在輸出價值觀之前是無法成為大國的。”一個國家可以稱得上大國,必定是兼顧硬實力和軟實力,就如同木桶的桶板和桶箍,需要二者兼顧。當前,中國雖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外來腐朽文化卻在不斷的威脅我國文化,中國民族文化在世界的影響力有限,且國人外出旅游時的一些不文明行為給我國“禮儀之邦”的形象抹黑,所以急需弘揚民族文化精神,提升國民素質,擦亮國人“禮儀名片”。
孔子曾說“克己復禮。”中國自古是禮儀之邦。孔融讓梨,是兄弟恭親之禮;程門立雪,是尊師重道之禮;三顧茅廬,是求賢若渴之禮;學禮,是培育公民自覺意識的要求;是提高民族素質的基礎,是弘揚民族文化精神的前提。學禮,為國家發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動力。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