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 大國風尚
從魏文侯重用李悝變法到商鞅變法開啟秦國統一之路;從張出使西域、“西北國始通于漢”,到盛唐“南海商船來大食,西京祆寺建波斯”;從“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絕于途”的絲路盛景,到“舶交海中,不知其數”的貿易繁榮。這種開放兼容并包的大國情懷推動著中國社會的發展。歷史只會眷顧堅定者,奮進者,搏擊者,而不會等待猶豫者,懈怠者,畏難者,只有與歷史同步伐,與時代共命,面對發展勇于變革,才能贏得光明的未來。
改革開放,讓中國富起來。“天下之事,非新無以為進”。這體現出改革創新的重要意義。改革是社會進步的階梯、更是中國富強的杠桿,改革如同活力涌流的源泉,所經之處總能開出多姿多彩的發展之花。從陜甘寧邊區“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到新時代“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從革命時期創造性地提出著重從思想上建黨,到今天全面從嚴治黨成效卓著到今天全國推廣“最多跑一次”改革;從大包干到個體戶,從深圳特區到雄安新區,從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到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到謀劃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面對舊問題,新困境中國共產黨沖破思想觀念的束縛,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探路從未涉足的深水區、無人區,無不需要積極應變、主動求變,持續激發變革與開放的內在基因,實現中國經濟攻城拔寨,奮力躍升,由跟跑者向領跑者轉變的壯舉。
改革開放,讓中國強起來。“新則活,舊則板;新則通,舊則滯”。小到個人,大到國家,何以抵達目標地帶,何以突破發展瓶頸、捅破“天花板”?答案唯有解放思想、勇于變革。回顧歷史,因為制度性創新的停滯,古代中國曾長期陷在封建王朝興衰輪回中,未能跨入現代文明的門檻。放眼國際,上世紀中葉以來實現趕超發展的后發國家,無一不是積極改革謀發展。國運興衰、文明榮枯,改革是一個關鍵變量,最關鍵的幾步,決不能走錯。抓改革就是抓發展。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砥礪奮進的時代,從神舟飛天到高鐵飛馳;從航母下水到飛機試飛;從天眼探空到蛟龍探海,從量子計算到海水稻測產。成績來之不易,離不開改革創新之舉。正是國家不斷地變革,中國才能在富強的道路上快人一拍、先人一步、勝人一籌,真正實現強起來的宏偉目標。
“千倉萬箱,非一耕所得;干天之木,非旬日所長”。持續推進改革,需要我們一磚一瓦壘起來、一鍬一鏟堆起來,需要發揚滴水穿石的韌勁、久久為功的恒心在改革發展方面作文章。中國的過去是“雄關漫道真如鐵”;中國的今日是“人間正道是滄桑”,只有不斷持續推進改革,才能開拓中國“長風破浪會有時”的未來,中國發展的巨輪才能劈波斬浪,行穩致遠。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