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人自助” 讓世界更溫暖
社會工作作為一種專門幫助有需要的人的活動和專業,“助人自助”是其根本宗旨。從孔子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到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再到墨子“兼愛”主張,“助人自助”延續了優秀傳統,并將其繼續升華。特別是面臨當前生活節奏加快、人際關系日漸冷漠、社會弱勢群體等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更應該發揮“助人自助”的精神,傳遞世間溫暖。
“助人自助”,既實現社工的價值又使其贏得群眾的認可。馬克思說:“如果一個人只為自己活著,那么他的生命是黯淡的。”中國人認為“贈人玫瑰手留余香”,如果一個人沒有功利的目的,真心付出,積極助人,那么他心里就會產生一種真正快樂,才能成為一個有道德、有價值、值得尊敬的人。同時,被助者和社會對助人者的肯定和贊同,提高了助人者的社會知名度。不管是在在汶川、玉樹大地震發生后,還是在萬州公交車墜河出現后,社會都給予助人者充分肯定和宣揚。可見,“助人自助”的行為,不僅能讓人從中享受人生的樂趣,并且能獲得百姓的信賴和尊重。
“助人自助”,既解決居民的困難又培養其自立自強的品格。隨著改革不斷深化,我國經濟飛速崛起,但社會建設卻相對滯后,社會保障尚不健全。留守兒童缺乏關愛、親情缺失;教育傷殘家庭生活拮據、心理自卑;獨居老人性格內向、自我封閉……而社會工作幫助他們整合資源,有效解決了困難群眾的燃眉之急。古語有云:“授人以魚,僅供一飯之需;教人以漁,則終生享用無窮。”社會工作秉承“助人自助”的宗旨,不單是幫助困難群體解決現實困難,更減少求助者的依賴性,啟發他們用自己的意志,自主解決問題。社工們對困難群眾進行心理上的開導,和潛移默化的精神灌輸,最終使他們重燃生活的斗志,創造自己的幸福生活。
“助人自助”,既拉近社區距離又建立起和諧的社會秩序。在社會矛盾復雜多樣的當代社會,社會工作者在解決社會問題、協調社會關系、激發社會活力、創新社會治理等方面擔當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倉廩實而知禮節”,困難群體中的少數人由于缺乏生計來源可能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更有甚者少部分人由生活壓力而產生心理扭曲、對社會不滿,最終引發報復社會的極端行為,對社會造成威脅,成為社會不穩定因素。社會工作者以‘助人自助’為宗旨,盡力解決困難人群的生活問題,讓人與人之間相互信任,培育社會正能量,讓整個社區距離越來越近,促進社會穩定和諧發展。
“助人自助”體現出社會工作的思維理念和工作方式,展示出社會工作先進性。雖然我國社工建設方面才存在種種發展障礙,只要我們勇于創新服務模式,轉變對社工的傳統觀念,穩定社工隊伍,加大政府購買能力,才能將社工“助人自助”的精神發揮到極致,傳遞世間溫暖,讓世界變成美好的人間。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