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新時代 開放創未來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中華民族自近代以來經過無數動亂和挫折,終于在1978年開啟改革開放的帷幕,而如今四十年的春華秋實過后,我們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取得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用勤勞、智慧、勇氣干出來的”成就,中華民族正以嶄新姿態屹立于世界的東方。可見,在新時代仍要堅持改革開放以迎接未來。
道德經有言,道可道,非常道。辯證唯物主義也告訴我們,運動是絕對的。這都說明世間萬物的變化是常態,特別是在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越來越普及的當下,社會的急劇變遷更是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征。中華民族面對風起云涌的時代變化浪潮,更是要堅定地推進改革開放,從而在改革中獲新生、在開放中創未來。
打鐵必須自身硬,改革開放是提高黨的戰斗力的關鍵引擎。歷史事實已經證明,中華民族在前進的道路上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習總書記也在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的講話上提到,“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關鍵在堅持黨要管黨、全面從嚴治黨”。這是四個全面的重要內容之一,更是黨保持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的必然之舉。四十年前,有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改革開放的政策新風,系列冤假錯案的自我糾錯平反,以及關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開放大討論;四十年后,自十八大以來,無論是“中央八項規定”的落實,還是“反四風”的推進,亦或是各種“打虎、拍蠅、獵狐”行動,都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堅持“自我革新”的堅定決心。如此一來,改革開放從黨的內部作風建設、組織建設、制度建設等方面著手,也正是中國共產黨身體力行地踐行該政策的生動展現。
牢記初心和使命,改革開放是增強群眾幸福感的不二法寶。黨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改革開放的初心和使命。近來中央提出各黨員干部同志要“對標焦裕祿”的要求,實則是對踐行群眾路線的另一種形式的強調。起初,改革開放政策本身的出現就承載著中國人民變得更富裕、中華民族變得更富強的期許。而今,在脫貧攻堅任務十分艱巨、全面小康目標近在眼前的關鍵階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帶一路”的開放政策,以及文化等方面的“走出去”和“引進來”,都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改革開放的切實體現。而在這些實踐中,需要廣大領導干部都如廖俊波同志所言,“以自己的辛勤指數換取群眾的幸福指數”,才能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勵人民更加自覺地投身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
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當我們堅定實行改革開放,我們的黨和政府更努力地優化自身,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所需所盼,實現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方面成果紅利的共享,可以期待,人們在未來會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國家在未來會有更多的話語權、主動權,中華民族將在改革開放中創造了不起的新時代。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