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以內心寧靜,融合人與落花之美;“荷笠帶夕陽,青山獨歸遠”,以行色匆匆,調和人與山色之美;“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以碧波悠悠,交融人與綠水之美,“天人合一”不止停留在詩句里暢想,美麗城市而要注重在現實中行動。十八大報告,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就是要從頂層設計的角度出發,構建美麗城市探尋可行之道,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減少環境污染,為美麗城市加“生態安全”分。土地荒漠化的背后,是人類無節制的砍伐;水體富營養的原因,是污水的無節制偷排;大氣霧霾重的緣由,是廢氣的無節制排放。人類以犧牲生態保護為代價的城市建設,無異于是飲鴆止渴,以犧牲環境保護為代價的經濟發展,無異于焚林而獵。故此,要對生態系統進行可持續的修復與改善,強調政府領導,企業修復,動員群眾,在減少環境污染的同時,也能夠保護生態安全,為美麗城市修飾干凈容顏。
倡導低碳環保,為美麗城市加“全民參與”分。“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道乖者,不以咫尺為近”,志同道合的參與,也是倡議低碳的關鍵。一份螞蟻森林的種樹攻略,在點滴能量的匯集中,我們自覺騎行了共享單車,打開了掃碼過閘,使用了線下支付,選擇了刷證進站,就是有一群懷著共同的低碳理念,為了共同的環保事業,攜手并肩,步調一致的人們,在選擇綠色生活的同時,也向周圍傳遞著低碳環保的理念。故此,低碳生活是全民參與的倡導所在,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石所壘,也是美麗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
發展能源循環,為美麗城市加“科學發展”分。現代工業生態系統能有效實現能源的循環利用,其實是借古人之智慧,開現代之生面。黃河的泛濫淹沒莊稼,沖毀村莊,而宋太祖則下詔廣植堤岸樹,“堤上,疏植桑拓,可以系牛,牛得涼陰而遂性,堤得牛踐而堅實,桑得肥水沃,桑多則蠶壯”,如此,既能滿足能源資源的循環利用,也能帶來效益的穩步提高,又能實現城市治理的健康持續,這不失為綠色經濟的范本。故而,建設美麗城市,就要挖掘產業內在,注重循環利用,仿照自然界生態物質循環的方式,促進現代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道雖彌,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美麗城市的建設是一項系統性工程,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只有做好改善環境、倡導參與和循環能源工作,才能積小成為大成、化量變為質變,以實際行動踐行和諧相處之道,鋪就生態文明的時代新篇。
相關推薦:
2019公務員時事政治熱點匯總 | 公務員考試經驗 | 面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