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論議論文:民生無小事 之葉總關情
——以人為本 提升社會治理水平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習近平主席飽含深情的話語,深切道出了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中國人民謀幸福。隨著城鎮化建設的快速推進,我國大量人口涌入城市,給經濟發展注入巨大動力的同時,也產生了諸多利益沖突和社會矛盾,深切考驗著黨和國家的治理水平和能力。此時,唯有樹立以人為本的治理理念,方能提升社會治理,緩和社會矛盾,不斷優化社會環境。
提升社會治理水平,要堅持法治引領,以硬約束維護社會穩定。正所謂:治國憑圭臬,安邦靠準繩。古往今來,法治在我國國家治理中扮演著無可替代的基礎作用。從商鞅變法開啟法治先河,到張居正的一條鞭法簡化稅收,再到包拯秉公執法懲治權貴,無不彰顯著我國歷代管理者對法治的重視和運用,可以說我國歷屆封建王朝治理國家的歷程,就是一部探索依法治國的時間史,而如今,“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正是對依法治國理念的不斷延伸和深化。唯有堅持以法治為引領的治理理念,才能創造更加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
提升社會治理水平,要運用柔性執法,以軟要求助力民生改善。社會治理的核心目的,是為人民創造更好的發展環境,增進民生福祉。如何在冰冷的法治當中,以柔性執法更好的維護公民的權益,提升人民的生活質量,是每一個管理者必須直面的重要議題。且見當下,我國司法體制改革準許監服刑人員假日探親,以親情感化服刑人員,又見當下,出租車為拯救孕婦違規闖燈,交警以警車開道共同挽救傷者生命,還見當下,執法部門變堵為疏,劃定經營區域解決商販生存難題……樁樁件件,無不體現我國管理者秉公執法時的柔性溫情。由此觀之,管理者若要提升社會治理水平,柔性執法不可或缺。
提升社會治理水平,法治和人治是不可或缺的兩把利劍。依法治國是我國的基本國策,是約束社會行為,規范社會秩序,維護社會穩定的厚重基石,法律的存在,為公民行為劃定了范圍,指明了方向,減少了社會矛盾的產生。但法治的觸角無法延伸到社會的方方面面,面對特殊情況,就需要人治來補充和完善。社會治理需要管理者依據實際問題,提出閃爍人性光輝的解決方法,方能真正解決民生領域的諸多問題和矛盾,彌補法律治理的空白。因此,在管理過程當中,管理者既要堅持以法治為引領,維護法律尊嚴,又要結合實際,切實維護人民利益,以潤物無聲之細雨精神,切實讓人民感受到黨和國家對人民的深切關懷。
如今,我國正大力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改革總目標之一,即是促進我國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唯有牢固樹立以法治為引領,以柔情為補充的管理理念,方能真正夯實治理之基,維護社會穩定,進而為人民幸福打下堅實的社會基礎,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為民族復興注入不竭的動力源泉。
相關推薦:
公務員時事政治熱點匯總 | 公務員考試經驗 | 面試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