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2017國家公務員《行測》備考指導匯總 | 2017國考《申論》備考指導匯總
一、通讀“給定資料7”,請在有下劃線的地方補充四個短語或短句,使整則材料語義完整。(10分)
要求:概括性強,用詞精練。不超過30字。
【參考答案】
辯證地繼承;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反對錯誤思潮。
二、有人說,當下的“國學熱”只是在搞形式主義,不應大力宣揚。你是否同意這種觀點?結合“給定資料3”,試給出你的分析。(15分)
要求:條理清晰,有說服力。不超過200字。
【參考答案】
這種說法過于片面。當下雖不排除有少數人為了牟私利,利用國民的熱情將國學教育流于形式,教授者良莠不齊誤人子弟,違背了國學教育的本意。但是,國學本身經過時間沉淀,內涵豐富,“國學熱”的興起能大大充實國民文化自信,提升個人修養,順應了轉型期中國社會心態和社會道德建設的需要。因此,學習國學,傳播的是思想、精神,不應過于局限形式,應正確引導,大力弘揚國學,傳播其中的精髓,才能真正發揮國學的現代價值。
三、某政府部門為做統計報告,需要了解學校、企業、社區等地的普通知識分子階層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熟悉程度和觀點態度,打算參考“給定資料4~6”的相關內容,設計一份調查問卷。假如由你具體負責這項工作,請設計出該問卷內容所應列出的主要問題。(15分)
要求:
(1)寫出明確具體的設問;
(2)設問應當分類并對每類中的每個設問標注序號;
(3)內容全面,用語得體,有條理;
(4)不超過450字。
【參考答案】
本調查問卷包括個人信息、對傳統文化的了解情況、觀點態度三類問題。
一、個人基本信息類問題:
1、您的年齡是多大?
2、您的職業是什么?
3、您的學歷是什么?
二、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和熟悉情況類問題:
1、您近五年來讀過多少本中國傳統經典書籍(四書五經等)?
2、您是否看過《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以及《舌尖上的中國》系列節目? 3、您是否還了解更多的與我國傳統文化息息相關的講座、影視作品和節目?
4、您能否說出三個以上的關于中國傳統節日的由來和民間故事?
三、對傳統文化經典的觀點和看法類問題:
1、您對當下很多文學經典或歷史故事被轉化為動漫、圖畫、影像、故事等形式持怎樣的態度?
2、您對當前我國傳統節日不受年輕人青睞有什么看法?
3、您認為在現代社會還有沒有必要學習“四書五經”等歷史文化古籍?
4、您認為閱讀傳統文化經典是否有助于緩解現代人浮躁功利的心態和改善社會風氣?
5、您對當前網絡學術作品中出現“曹操原本是女人”等新奇言論持什么態度?
6、您認為傳統文化對我國企業自身和市場經濟的發展有什么影響?
四、假如你是某市文化宣傳辦公室的一名工作人員,你所在的部門決定在政府網站上設置專題,呼吁社會各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請你根據“給定資料”和參考第三題中調查問卷涉及的信息,針對不同社會群體寫一份“倡議書”,放在網站首頁。(20分)
要求:
(1)內容充實,有邏輯性;
(2)語言生動,語句通順;
(3)不超過500字。
【參考答案】
關于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倡議書
尊敬的各界朋友們:
你們好!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是民族復興與國家崛起必不可少的精神力量。為了更好地繼承和弘揚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喚起民眾對傳統文化的熱情,提高個人修養,改善社會不良風氣,我們發出以下倡議:
政府部門率先垂范,開展優秀傳統文化學習教育活動,提高干部思想覺悟,讓“德政”“仁政”思想、服務意識根植于心;對傳統文化給予政策扶持,科學引導。
大中院校樹立尊師重教良好風氣,因地制宜,開設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類課程,開展中華經典誦讀大賽、知識競賽等主題活動,引導學生向“仁義禮智信,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廣大媒體普及推廣,善于引導和創新,挖掘優秀傳統文化內涵、精髓,用百姓喜聞樂見的方式呈現;弘揚孝賢、感恩文化,以及“最美”人物故事,傳遞崇德向善正能量。
各地企業和諧發展,樹立長遠目標戰略,加強經營道德體系建設;杜絕“利益至上”的惡性競爭,開展“誠信商戶”等評選活動,營造誠實守信、義利并重的良性發展氛圍。
弘揚我國傳統文化,我們每個人都肩負責任。讓我們攜起手來,傳承美德,共襄善舉,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出應有的貢獻!
**市文化宣傳辦公室
****年**月**日
五、“給定資料2”中習主席提到:“‘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里,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請聯系自己的感受和社會實際,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40分)
要求:
(1)自選角度,立意明確;
(2)參考“給定資料”,但不拘泥于“給定資料”;
(3)思路清晰,語言流暢;
(4)總字數1000~1200字。
【參考例文】
讓傳統文化經典流行起來
文化,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名片,我國的傳統文化,更是華夏民族積淀數千年的瑰寶。古詩詞作為文化精粹,在小學教材里卻遭遇邊緣化危機,習近平主席對此表示:“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里,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我們需要對傳統文化經典引起足夠的重視,在傳承中弘揚,在發揚中光大。
“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山花對海樹,赤日對蒼穹”,這些朗朗上口而又合轍押韻的文字出自清代文學家李漁的《笠翁對韻》。幾千字詞歷數自然現象到歷史典故,曾經牙牙學語的孩童人人都能背誦,而今卻不為大眾熟知。古典詩詞歌賦,承載著中華民族的珍貴記憶,一旦棄之如敝屣,勢必割裂傳統文化根脈,這在西方文化潮涌下民眾傳統觀念日漸淡漠的今天,尤為令人心痛。眾多年輕人熱衷托福雅思而鮮見翻閱四書五經,作為文化傳統重要載體的民俗節日一再被“庸俗化”,傳統文化經典被無知的人們惡搞甚至毀壞,這座數千年燦若星辰的巨大寶藏無奈被深埋。當我們指責世風日下、道德滑坡、精神貧瘠的現實時,才發現我們與傳統文化中道德的浸染和熏陶已漸行漸遠。
中國經濟起飛之后,需要文化的同步繁榮。新興文化價值相較于龐大的傳統經典,如溪流之于江河,孤木之于森林。無論是諸子百家經典著作,還是民間古典詩詞散文,傳統經典往往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史、哲知識,乃至科學藝術價值,我們能從中深深體會到古代先賢數千年積累下來的人生態度、政治理想、生活原則和道德理念等文化。扎根于傳統經典,從中汲取前進的力量,才能大力夯實大國崛起的文化基礎。將“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作為立黨興國理念,將“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作為干部踐行職責方法,將“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作為修身養德的座右銘,深入挖掘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匯聚古人智慧結晶;同時敞開胸懷,兼容并蓄,不斷學習吸收其他文化優秀成果,建設好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一點點掃清發展中的障礙和惡性現象生存的土壤。
傳統文化需要流行,但不能被誤讀。博物館里的文物、歷史長河的人物、古籍里的文字都可以通過現代手段“活”起來,重新被現代人所熟悉。然而,一窩蜂地開辦“少兒讀經班”,博人眼球的“開筆破蒙”,甚至借“復興”之名行“復古”之實,純為牟利或宣傳封建迷信,則可以休矣。當傳統遇上流行,文化和思想的碰撞在所難免,需要我們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真正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只有不斷賦予傳統文化以新的時代內涵,在弘揚傳播中激發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才能堅定全體人民振興中華、實現中國夢的信心和決心,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煥發新的生機。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