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定資料】
五一假期即將來臨,回家省親的日子近了,54歲的陳玉萍掰著指頭掐算著日子,一年前,她離開生活了50年的東北老家,來到石家莊幫忙照看孫子,今年五一,陳阿姨特意和兒媳“請假”,早早預定了回家的車票。
去年3月,為了支持子女工作、照顧孫子,陳玉萍離開老伴,從哈爾濱來到石家莊,成為陌生城市中的一員,像陳玉萍一樣離開生活了大半輩子的家鄉,跟隨在外地定居的子女生活的異鄉老年人,學界稱之為“老漂族”。
根據國家衛計委發布的《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6》顯示,我國流動老人將近1800萬,其中43%的老人離鄉是為了照顧晚輩。本該頤養天年的年紀,他們卻和陳玉萍一樣,從四面八方來到子女所在的都市,成了子女家庭中的保姆,在每天的黃昏中奔波忙碌,也在一生的黃昏中漂浮不定。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老漂族”的數量將越來越多。城市中新涌入的人員中,除了各地拼命爭取的人才和人力資源外,還有他們的父母與子女。如果不能給予“老漂族”更多的關愛,城市的吸引力就會下降。而面對社會日益嚴重的老齡化現象,若不能重視整個老年群體的權利訴求,則提升整個社會的幸福感會更加艱難。
隨遷老人與子女生活一起,是解決“空巢之痛”最好的方式。不過,從“連根拔起”到“融入難”,橫亙在老人們面前的,其實不僅僅是心理上的巨大落差,或與子女交流難的代際關系,更重要的是政策滯后與關愛不足下的人情缺失。很多時候,他們被視為“沉默的大多數”,他們的權利因為“家庭關系”的因素,而被人為忽略。隨遷老人與遷入地城市社會福利、醫保報銷等方面的制度銜接缺位,以及社區日間照料中心等硬件的缺失,也需要政府發揮兜底的作用。
在“老有所養”還未全面解決的情況下,“老有所樂”的品質要求更難以實現。解決“老漂族”的社交行為阻礙和融入困難,降低老年群體患抑郁癥等精神疾病的風險,需要釋放更多的政策善意與服務熱情,解決他們生活難、保障難的后顧之憂,并以文化感染、制度銜接和社區服務,讓“漂”來的老人們快速融入到新的環境中,找到新的生活樂趣。如此,方能使其“心往向之”。
波蘭社會學家鮑曼用“液化”來說明社會流動現象,從農業社會堅固、沉重、形狀明確的固體狀態轉化為現代社會流動、輕靈、千姿百態的液體狀態。“老漂族”說到底,就是社會流動加速的產物。在老齡社會已經到來的當下,讀懂“老漂族”的愛與痛,需要多方合力。
就時下情況看,要求地方政府提供更為優質的服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本著有所為有所不為、“先易后難”的原則,政府可以優先解決較為迫切的訴求與愿望,比如加快醫保政策的全國性統籌,完善社區養老體系和文化建設,完善志愿服務和日常照料功能等。強化對外來隨遷老人的關心,在調查研究的情況下制定中長遠的計劃,方可避免特殊群體的邊緣化。不歧視,不排擠,公平對待,營造更加溫情的環境,是政策應有的基本考量。
【問題】
給定資料反映了當今老漂族的煩惱與困難,請就老漂難題提出解決建議。
要求:
(1)所提建議具體簡明、有針對性、概括性強。
(2)不超過300字。
點擊下一頁查看申論答案
相關推薦:
2019公務員申論熱點 | 申論范文 | 申論指導 | 經驗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