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論—綜合分析專項
一、給定資料
資料2
中國社科院發布的《中國汽車社會藍皮書》指出,按照國際標準,當一個國家或地區每百戶家庭汽車保有量達到20輛時,通常被看作進入汽車社會,汽車社會是工業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特別是轎車大規模進入家庭后出現的一種社會現象。在汽車社會里,汽車不僅僅是一種交通工具,它更是社會的組成部分,是人的空間屬性的擴展和精神的延伸。我國已進入汽車社會,交通出行方式發生了根本轉變,也帶來了生產和生活方式的一系列變化。汽車的影響力已輻射到文化、法律、道德、家庭等各個領域,與自然資源、人口環境、經濟發展等相互影響并形成了一定行為規范的社會狀態。
進入汽車社會前,中國人經歷了長期的自行車階段,習慣了任意穿行、靈活、多變的交通形態。進入汽車時代后,依然存在隨意停車、隨意亂穿、不各行其道等交通亂象、我們通常看到的是這番景象:在十字路口,汽車、行人無視交通信號燈,我行我素,紅綠燈的警示作用成了“僅供參考”;在交通要道,各種車輛胡亂橫行,無提示地隨意并線串道,導致事故頻發;在環路出入口,眾多車輛競相“加塞兒”,擠作一團,無法按照順序進出;在胡同小路,車輛沿街隨意停放,雙向車道變成了單行道,道路上停滿車輛,四車道變成了雙車道……一系列的不文明交通行為反映出駕駛者的不良駕駛習慣,也折射出當前社會汽車文明的缺乏。
汽車文明是指人類社會進入汽車時代后,所建立起來的一系列文明體系,包括道路設施的完善,民眾安全意識的提升,政府公共管理水平的提高等方面。汽車文明的構建需要經歷一段時間,美國、德國等都是先完成了城市化過程,而后才是機動化過程,這個過程經歷了比較長的時間。而我國在城市化進程還沒有完成的時候,機動化就已來臨。城市化與機動化的矛盾,突出體現在道路規劃上。一些城市缺乏科學規劃,道路建設滯后,公交分擔率低,道路、停車供需矛盾突出。
中國汽車社會正面臨眾多困擾,汽車成為社會分化象征,許多汽車問題升級為社會問題,汽車社會的管理目標不是讓人不買車、不開車,而是從人本的角度出發,尋找更公平、更有效率的治本之策,建立包括普通市民在內的、由各利益集團共同參與和監督的城市交通決策及管理機制。
二、作答要求
給定資料2在概述汽車社會面臨困擾時提到,“汽車成為社會分化象征,許多汽車問題升級為社會問題”。根據給定資料,應如何理解這句話?(15分)
要求:(1)理解全面、準確;(2)條理清晰;(3)不超過350字。
點擊下一頁查看答案
相關推薦:
2019年公務員考試《行測》備考指導 |《申論》備考指導
2018公務員時事政治熱點匯總 | 公務員考試經驗 | 面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