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著力改善群眾居住條件
1.進一步改善中低收入群眾家庭住房條件,建設保障性住房7萬套,竣工10萬套。
2.進一步提高群眾居住的安全感和舒適度,繼續對老舊小區進行節能保溫、抗震加固、公共區域整治(包括水、電、氣、熱、通信、無障礙等設施)等綜合改造和簡易樓改造,共計1000萬平方米。
3.有效改善群眾居住條件和環境,在城六區開展棚戶區改造和環境整治,完善市政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啟動實施百萬莊北區、南區居民住房改善等108個項目建設。
4.改善提升農村地區群眾住房條件,完成8萬戶農宅抗震和節能改造。
二、大力改善群眾出行環境
1.緩解中心城區交通擁堵,提高群眾出行效率,實現6號線二期、7號線、14號線東段(金臺路—善各莊)、15號線一期西段(清華東路—望京西)共62公里線路建成通車。
2.為群眾出行提供更多便利,對80條城市道路的自行車道和人行步道實施整治,增加公共租賃自行車5000輛,完成30項疏堵工程;開工建設長安街西延和蘋果園交通樞紐。
3.提升、改善100處公交站臺的群眾候(乘)車環境,讓群眾出行更方便;完善安立路大容量快速公交線路,建設1條基于公交專用道的公交快線,優化調整60條公交線路(包括新開20條微循環公交線路、20條定制公交線路)。
4.進一步提高公交車輛運行效率,吸引更多群眾乘坐公共交通出行,新建或在現狀道路繼續設置公交專用道10公里。
5.進一步改善群眾出行條件,完成30條無燈道路的路燈建設。
6.緩解停車難,利用人防工程為社會提供1.8萬個停車位。
三、進一步優化城鄉生態環境
1.不斷改善空氣質量,繼續實施農村地區“減煤換煤、清潔空氣”行動,年內通過優質燃煤替代、煤改電、天然氣入戶等方式減煤換煤100萬噸,完成40萬戶炊事氣化改造工程;完成供暖燃煤鍋爐清潔能源改造2500蒸噸。
2.進一步保護改善生態環境,在28個鄉鎮建設32條生態清潔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00平方公里,改善76個村、6.7萬農民生產生活條件。
3.建成市級綠道200公里,為群眾休閑健身提供更多場所。
四、進一步提升養老服務水平
建設80個街(鄉、鎮)養老照料中心,使老年人就近享受生活照料、家政服務、康復護理、精神慰藉等服務;開工建設一萬張養老床位;提高對社會資本投資建設非營利性養老機構的運營補貼標準,由每人每月200-300元提高到300-500元。
五、多渠道增加群眾收入
1.多種方式提高群眾收入水平,調整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失業保險金、工傷保險定期待遇、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福利養老金;提高最低工資標準,確保低收入職工工資增長。
2.解決群眾生活方面的實際困難,提高符合條件的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金及獨生子女傷殘、死亡家庭特別扶助金標準。
六、加大市容環境綜合整治
1.在城六區100條背街小巷開展環境綜合整治,打造精品街巷;提升改造150座旱廁,改善群眾生活環境。
2.努力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城市環境問題,整治三環路內135處露天燒烤高發點位,實現群眾投訴量下降80%以上;按照“四類”地區管控標準,取締、規范無照游商,實現群眾投訴量下降15%以上。
七、繼續增強社區綜合服務能力
1.建成200個“一刻鐘社區服務圈”示范點,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10大類60項基本公共服務。
2.繼續創建660個體育生活化達標社區,為社區群眾提供體育健身、體質測試、健身培訓等服務。
八、不斷提升群眾健康水平
1.關注群眾身心健康,創建100家健康促進學校,培養青少年兒童健康生活方式;為本市4.2萬名40周歲及以上居民免費進行腦卒中危險因素評估,并為腦卒中高危人群提供健
2.進一步方便群眾就醫,在全市21家市屬醫院全面開展分時段預約就診,患者掛號后即可確定初步就診時間。
九、切實保障群眾生活安全
1.清理規范用于租住的238處地下空間,消除電線老化、消防設施缺損、通道堵塞等安全隱患。
2.在322個街道(鄉鎮)配備1141套食品藥品快速檢測設備,對轄區食品藥品實施及時有效檢驗檢測,對不合格食品藥品采取下架、退市等控制措施;完成藥品安全信息公眾查詢平臺建設。
3.保障群眾出行安全,開工加裝地鐵1、2號線安全門。
十、豐富群眾文化體育生活
1.建設47個鄉鎮校外活動站,為農村地區未成年人參加校外體育、藝術、科技活動提供場所。
2.為群眾休閑旅游提供優質服務,完成全市旅游景區、民俗旅游村、鄉村旅游新業態、各類旅游服務功能區100座廁所升級改造;完成50家旅游景區、民俗旅游村、鄉村旅游新業態、各類旅游服務功能區旅游導覽標識、景觀標識、服務標識的升級改造。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