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一些知名外企紛紛在中國加速其獨資化步伐,這種變化和趨勢對中國企業和市場所帶來的影響也正逐漸顯露出來
●今后,中外企業的合資與合作關系,將更多地建立在利益的前提之下
既然是傳聞,那就不能太當真。
近日,有消息說,IBM將出售其合資公司長城國際80%的股份。消息傳出后,一度引起業界震動。長城國際在10年前由IBM與中國長城計算機集團合資設立,現已成為全球最重要的筆記本電腦生產企業之一。不過,其后不久,IBM中國公關部對此消息予以否認。
但問題是,這個傳聞既然能傳開,就多少有其能讓人信以為真的現實基礎。
現在的情況是,不少人聽到這個傳聞時,把它看作眾多外資企業開始走向獨資化的又一個縮影。今年以來,寶潔、雅芳、松下、西門子等眾多知名外企,紛紛在中國加速了其獨資化的步伐,而這種變化和趨勢對中國企業和市場所帶來的影響也正逐漸顯露出來。
最近,美國寶潔公司宣布,將以18億美元從和記黃埔(中國)有限公司收購其在中國合資企業中剩余的20%股份,這將使寶潔公司對其在中國公司的經營擁有100%的股權。這樣,寶潔與中國的最后一個合資伙伴分道揚鑣,成為一家徹底的獨資公司。
很難說獨資化已經成為跨國公司在中國新的戰略潮流,但獨資化現象日趨增多,則已是不爭的事實。而在這種現象背后,應該有其深刻的背景與內涵。
改革開放之初,在很多領域受限制的情況下,中外合資企業為吸引外資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當初外企進入中國時,之所以選擇與中方合資,主要是因為當時中國很多行業對外商有政策性限制,因此只能選擇與中國企業合作。
而現在,中國已加入WTO,很多行業的政策限制逐步放寬或取消,外資企業通過在中國長期的摸索,對中國市場也有了充分了解,因此,雙方合作的基礎就不像以前那么牢固了。外企獨資化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為了整合中國市場分散的投資項目,實行統一管理,從而達到節約資源與提高效率的目的。
與此同時,中外合資企業內有關資金投入、品牌使用、技術壟斷和管理摩擦等問題,也一直是這一企業模式的弊端。一些圈內人士認為,導致管理沖突的重要原因,是中外雙方投資者之間的合作,不是建立在雙方理念相同的基礎上,而是迫于形勢和政策的需要。因此,當形勢改變后,分手就成為可能的選擇。
這是一個新問題。它的背后是基于我國加入WTO后國內投資環境的變化、跨國公司加速全球化戰略,以及中外合資企業內部沖突等多種原因。這種變化與我國利用外資政策的目標既有相吻合的一面,也有不一致的一面,因為外商進一步加大對中國市場的掌控圖謀,是不言而喻的。
可以肯定的是,今后中外企業之間的競爭會愈加激烈。但是,合資企業的“獨資化改造”,并不意味著跨國公司將堅守“獨身主義”,因為競爭之中仍有合作的需求。不過,今后的合資與合作關系,將更多地建立在利益的前提之下。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