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財政部和審計署上月底聯合發文,決定從8月至10月在全國范圍內開展貫徹執行中央八項規定嚴肅財經紀律和“小金庫”專項治理工作。國務院參事、中央財經大學稅務學院副院長劉桓分析,包括機關事業單位和國企在內,以寬泛口徑計算,每年“小金庫”資金總額或在1000億元以上。( 8月11日《京華時報》 )
【熱點解析】
一、小金庫治理開端
早在2009年,中紀委即已發布時稱最嚴厲的“小金庫禁令”——《設立“小金庫”和使用“小金庫”款項違紀行為適用〈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若干問題的解釋》,明確規定,設立“小金庫”和使用“小金庫”款項吃喝玩樂、揮霍浪費,新建、改建、擴建、裝修辦公樓,濫發獎金福利等行為的有關責任人員,按照組織程序先予免職,再依據《解釋》追究紀律責任。情節嚴重者開除黨籍。
二、小金庫治理存在問題
免職、開除黨籍,如此嚴厲的禁令面前,以及專項治理之后,“小金庫”問題不但沒能銷聲匿跡,反而變本加厲。小金庫治理主要問題在于,“小金庫”禁令與相關制度黨政紀的執行,是否做到了不折不扣?幾個月前,國家審計署公布2013年4月至7月對西電東送工程寧東至山東21個輸變電項目的審計結果稱,部分工程在建設中存在違反招投標規定、工程投資控制不嚴、套取建設資金私設“小金庫”等問題。電網公司所屬部分施工單位編造虛假合同、使用虛假發票等套取電網工程建設資金13.81億元,用于私設巨額“小金庫”。這實際上已經超出了違規違紀范疇,涉嫌集體貪污、詐騙、私分國有資產。然而,如此令人震驚的“13億小金庫”問題,我們至今并未聽到哪些責任人被免職、開除黨籍。
三、小金庫治理反思
“小金庫”在上世紀90年代就出現了,這一現象今天仍然存在,且涉及資金越來越多,這一現象值得我們深刻反思。
其一,應反思多少公共資金通過“小金庫”流失。雖然有專家已經推算出大概數字,但筆者希望有關部門計算并公開權威數據,因為官方數據對下一步治理“小金庫”,將更有推動作用。
其二,應反思監督不足。由于“小金庫”是機關單位內部所設,具有隱蔽性、多樣性等特點,外部難以監督,長期以來主要依靠體制內監督,尤其是審計監督對于查處“小金庫”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我們看到,每年審計覆蓋面只有20%左右,這意味著每年80%的“小金庫”處于無審計監督狀態。雖然各級紀檢部門也在查處“小金庫”,但由于“小金庫”屬于財務問題,審計部門無疑更專業。
其三,應反思涉“小金庫”人員獲得多少特殊福利。報道指出,“小金庫”資金多數用于單位發放職工獎金津貼,或用于支付某些單位的大吃大喝、旅游娛樂、送禮等。可見,“小金庫”已經成了某些單位人員的“內部銀行”“福利銀行”。
其四,應反思“小金庫”問題帶來的社會代價和政治代價。“小金庫”資金多來源于社會,很多資金就是通過亂收費、亂罰款等方式籌集的。這意味著,為“小金庫”埋單者顯然是社會公眾。同時,由于“小金庫”的資金來源不合法、管理不符合財務制度、支出多用于腐敗,造成的社會影響非常惡劣,對有關單位公信力也將造成損害。
五、小金庫治理措施
“小金庫”問題屢禁不止,這與處罰偏輕、處理方式以追回資金為主、對責任人處理偏軟等因素有關。遺憾的是,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在審議刑法修正案(七)草案時提出了集體腐敗的概念,并表示可考慮首先把私立小金庫列入刑法犯罪中,但沒有變成現實。而有關部門治理“小金庫”,仍是自查、抽查為主,力度明顯偏軟。更讓人意外的是,8月治理“小金庫”,7月底就公開“預告”了。
公務員行測題庫【手機題庫下載】丨搜索公眾微信號"566公務員"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