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施一公、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等8名黨外高知到北京市政府部門、市屬國有企業掛職“廳官”。
“掛職”通常被認為是一種培養干部的方式。新京報記者盤點發現,近年來,已有不少名人、學者到北京掛職,比如經濟學家李稻葵、“棋后”謝軍、國家人口計生委科研所所長馬旭等。內蒙古自治區主席巴特爾也曾在北京市朝陽區掛職任區長助理。在曾任或現任北京市領導中,也有不少人有過掛職經歷,如丁向陽、陸昊、戴均良、林克慶等。
1 什么是掛職?
為公務員內部交流方式,可“上掛”也可“下掛”
《公務員法》指出,掛職和調任、轉任一樣,是公務員法定的一種內部交流方式。不過,實際上,掛職人員并不局限于公務員。
按照規定,根據培養鍛煉公務員的需要,可以選派公務員到下級機關或者上級機關、其他地區機關以及國有企業事業單位掛職鍛煉。
也就是說,掛職可以“上掛”,比如基層公務員到上級機關、乃至中央和國家部委掛職;也可以“下掛”,則反之。另外還有橫向交流掛職,即在同等級別的單位,這種情況還包括對口、共建單位等。
據曾有過掛職經歷的公務員介紹,掛職由組織部門進行具體組織。掛職期間,按照要求不再承擔自己的本職工作。“如果本職工作交接中有不太清楚的事情,最多也就是電話溝通一下。”
此外,改變的只是掛職干部的工作崗位,其人事行政關系和工資關系均保留在原單位,不占前往掛職單位的編制。也就是說,掛職時,接收單位不提供待遇,待遇仍由原來單位發放。
“掛職和任職感覺是一樣的。”有干部介紹,到掛職單位之后,會很快宣布正式任命,自己也需要盡快適應工作習慣,思路要和掛職單位“對對表”。“一開始你是客人,但很快就不是了。因為隨著任命宣布,馬上就會承擔很多具體工作。”
2 誰能去掛職?
自愿報名,和原職位匹配度是考慮因素
記者從一些政府部門了解到,公務員掛職之前,單位組織部門會貼出掛職公示,包括接收單位、職位、人數等信息,就像“招聘公告”一樣,有掛職意愿的公務員可以進行報名,也就是以“自愿”為前提。
但是,如果報名人數超過擬掛職人數,會由組織部門選擇適合掛職的人員。一名熟悉黨務工作的部委人士表示,相對而言,掛職選擇的年輕干部比較多,比如一些有培養前途、需要鍛煉的干部。此外,和原來的職位匹配度比較高也是一個考慮因素。
對于是否愿意“掛職”,記者隨機詢問了一些年輕公務員。多數公務員表示,愿意擁有掛職經歷,即便不為升遷,也能夠開闊視野。不過,由于掛職干部家屬一般不隨同前往,因此對于赴異地掛職,一些公務員表示需要考慮家庭具體情況,比如老人身體不好、孩子年齡小等。
3 掛職都干啥?
一般是副職,分管某個領域,不會和本職相差太大
記者了解到,掛職時間較短的只有三個月。另外還有半年、一年、兩年,最多三年甚至五年。一般來說,掛職時間一兩年是比較多見的。
上述部委人士介紹,掛職一般是副職,分管某個領域,不抓全面工作。但也有掛職任正職的例子。
記者從一些政府部門了解到,對掛職干部安排的工作不會同其本職相差太大。如果是領導崗位,一般不會主管太“緊急”的業務,而是負責一些相對“長線”的工作。
就掛職級別而言,和原有級別相比,掛職有的會“高配”,即比原先級別高;也有的“低配”,比如謝軍從北京棋院院長掛職任西城區教委副主任,就是從正處級“低配”掛職副處級。
在很多人的理解中,不少到基層掛職的干部活動能力都很強,甚至能“帶項目”。據了解,一些富裕地區干部到貧困地區掛職,如果兩個地區是對口共建的關系,可能會帶去一些項目,掛職干部相當于執行“支援任務”。
此外,一些中央或發達地區的干部由于對政策把握更好,到基層掛職時能夠傳遞政策精神、申請扶植政策等也很多見。
4 掛職是否意味升遷?
無明文規定,近年來掛職漸成為“慣例”
按照一般理解,掛職常常同“進步”相掛鉤,被視為一種“潛規則”。實際上這并無明文規定。
由于掛職通常被認為是培養干部的一種方式,在過去,組織部門可能會將需要重點培養的對象“輸送”到掛職崗位上去,使其增添一些經歷履歷,其中也不乏“提拔”意圖。2001年,中央關于選派年輕干部到西部掛職鍛煉的文件中,也含有一些方向性要求,比如強調要將德才條件好、發展潛力大、但缺少基層工作經歷的年輕干部重點選派到西北掛職工作,這也能夠體現一種用人導向。
但是近年以來,掛職鍛煉力度逐漸加大,年輕干部到基層鍛煉被視為必要門檻。2007年黨的十七大后,中央多次強調干部交流培養的制度化、規范化,這也意味著掛職漸成為“慣例”,和是否升遷不一定掛鉤了。
【“掛職”的歷史演變】
1、延安時期
邊區人民政府曾大規模選派知識分子、干部和學生下鄉,對農村社會進行改造。這被學界視為干部掛職鍛煉的雛形。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經常以下派工作隊的形式選派干部深入基層。
1991年9月6日中央頒布《關于抓緊培養教育青年干部的決定》提出,對于有培養前途的青年干部,特別是四十歲左右的青年干部,要有目的地選派他們到基層去任職鍛煉。
1993年8月國務院頒布《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規定國家公務員實行交流制度。交流包括調任、轉任、輪換和掛職鍛煉。
2001年4月中央下發《關于選派中央和國家機關優秀年輕干部到西部地區掛職鍛煉的通知》,選派100多名省部級后備干部和其他局、處級優秀年輕干部到西部地區掛職鍛煉兩年。
2006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規定,可選派公務員到下級機關或者上級機關、其他地區機關以及國有企業事業單位掛職鍛煉。
2007年10月十七大上胡錦濤同志在報告中提出:“加大培養選拔優秀年輕干部力度,鼓勵年輕干部到基層和艱苦地區鍛煉成長,提高年輕干部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和政治素質。”
2010年9月發布的《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規劃綱要》提出,把干部交流同培養使用結合起來,形成正確的政策導向,引導干部向艱苦地區和艱苦崗位交流。
2、 哪些人曾掛職
學界
李稻葵: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經濟學教授,2011年9月16日掛職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管委會副主任。
王光謙:青海大學校長,2011年掛職北京水務局副局長。
何家弘: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2006年,掛職最高人民檢察院瀆職侵權廳副廳長。
政界
丁向陽:國務院副秘書長,來京就任北京市發改委主任之前,曾掛職擔任北京市政府副秘書長。
戴均良:北京市副市長2007年至2009年,掛職沈陽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黨組成員。
林克慶:北京市副市長,任東城區副區長期間赴企業掛職,任北方服務集團公司副總經理。
文體界
牛群:演員,2000年12月29日,掛職安徽省蒙城副縣長。
謝軍:北京國際象棋隊棋后,2007年4月30日,掛職北京西城區教委副主任。
張政:央視主持人,2008年10月21日掛職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主席助理。
3、掛職者說
曾經在河北短期掛職,是自愿去的,為的是增加閱歷。一開始的障礙是對當地的人員、情況、工作方式方法不太熟悉,感覺就像“倒時差”一樣,但很快就適應了。幾個月下來,也獨立開展了不少工作。由于不能經常回家,人際交往少了很多,空余時間看了不少書,也算有收獲。
——北京一名基層公務員
我所在的部委里,掛職的人群大概呈現棗核形,兩頭少,處級干部和局級干部居多。近年每批大概都有十來人去不同地方掛職,我去的是山東一個比較貧困的縣。感受最深的是,和在機關里工作不一樣,在基層掛職需要時常在村子里跑,外出調研的時間長,坐辦公室的時間少。
——某部委一公務員
(記者溫薷 李婷婷)
關注"考試吧公務員"官方微信第一時間獲取公務員報名、真題答案、備考信息!
公務員考試題庫【手機題庫下載】丨搜索公眾微信號"566公務員"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