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2014年8月,國家審計署報告顯示,全國有3465個鄉鎮政府負有償還責任債務的債務率高于100%,全國鄉鎮政府負償還責任、擔保責任或救助責任的債務分別達3070.12億元、116.02億元和461.15億元。
據報道,湖南、湖北、廣東等地的鄉鎮政府負債嚴重,不僅“老債空懸”矛盾日積月累,“融資平臺下鄉”催生的新增債務風險也日漸凸顯。在一些情況嚴峻的鄉鎮,“打折收購”鄉鎮政府欠條成為一門“生意”,甚至欠條還能折價買東西,成了地方“流通貨幣”。鄉鎮債務問題引來廣泛關注。
【標準表述】
鄉鎮負債原因分析:
鄉鎮債臺高筑,有現實原因,也有制度原因,F實中,很多債務是陳陳相因導致積重難返,而鄉鎮造血能力有限,一任一任領導或是擊鼓傳花,或是向上邊伸手要錢,更多的則是以債還債繼續借債發展。而鄉鎮一級又往往缺乏嚴格的預算制度,鄉鎮投資經常是一把手說了算。于是,程序的正當熬不過資金饑渴的焦慮,發展的自覺擰不過填債沖動的“大腿”,借債成為一些地方“沒有辦法的辦法”。
鄉鎮政府債務高企的危害:
一是加重了鄉鎮基層政府壓力和負擔,影響了基層政府執政能力。因為過高的負債,使基層黨政領導把精力主要集中到“找錢”上,難以把更多精力用于發展農村經濟和解決“三農”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鄉鎮政府執政力量。不少鄉鎮政府“上級任務不完成、政府債務不償還、工資福利不落實、機關食堂不開伙、各級領導不愿去、干部職工不上班、百姓辦事找不到人”等現象,就是這種危害的真實表現。
二是鄉鎮政府長期欠債不還,既影響政府執政形象,也影響政府與群眾關系,久而久之,使民眾對政府信賴度大大降低。
三是容易激化官民矛盾,造成政府與民眾對抗情緒,加劇各種社會矛盾。如湖南某鎮政府上個世紀90年代前后因為集資興辦水泥廠失敗、墊交稅費等原因,負債高達1.27億元,鎮上5000多戶居民幾乎全是政府的債權人。這些居民討債最激烈時,曾有人摘鎮政府招牌。
四是鄉鎮政府負債過高,導致寅吃卯糧現象。除了少數重點建制鎮有契稅返還等收入外,不少鄉鎮運轉靠縣級財政兜底,基本沒有還債能力,債務有可能只會越背越重。
治理思路: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這一思路正是從城鄉一體化著眼。實現城鄉生產要素的雙向流動,不僅能夠吸引城市資本要素“上山下鄉”,為鄉鎮產業注入新鮮血液,避免用土地換資金的“債務怪圈”繼續存在,更能在鄉鎮一級引入市場競爭,倒逼鄉鎮政府建立起完善的預算管理體制。
措施:
一方面,加快財稅體制改革力度,增加地方政府財力,提高化解債務包袱的能力。同時,對鄉鎮政府形成的債務進行分類,根據情況實行中央、省、縣三級化解方案。
另一方面,將鄉鎮投資項目和規劃納入政府預算總盤子,防止鄉鎮政府再盲目增加投資建設項目;杜絕一切不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新產業項目上馬;推行城鎮化建設要因地制宜,一切從鄉鎮經濟能力出發,不能提過高的城鎮化建設要求和奮斗目標,防止新的債務膨脹。
微評:
鄉鎮債務的問題既是治理的問題,更是發展的問題。發展的問題還是需要在發展中加以解決。堵不如疏,跳出債務看債務,問題的關鍵還在于怎么走出一條鄉鎮可持續發展之路。
關注"考試吧公務員"官方微信第一時間獲取公務員報名、真題答案、備考信息!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