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哲學學院陳學明教授撰文認為,造成生態危機,帶來嚴重霧霾的不是別的,正是資本邏輯,因為資本最重要的屬性就是效用、增殖,消除霧霾應當在正確對待和利用資本上下功夫。而打破能源壟斷,實際上是在進一步推進資本化,是在進一步強化霧霾的“發動源”。
確如陳學明教授所言,霧霾的罪魁禍首,就是資本邏輯!叭绻20%的利潤,資本就會蠢蠢欲動;如果有50%的利潤,資本就會冒險;如果有100%的利潤,資本就敢于冒絞首的危險;如果有300%的利潤,資本就敢于踐踏人間一切的法律……”在利潤面前,更不用說制造霧霾了。然而,出發點正確,并不意味著結論一定正確。陳學明教授推導出的“打破能源壟斷是在進一步強化霧霾發動源”的結論,就完全淪為了開歷史倒車、為落后辯護。
運動的、賺錢的資金叫資本;運動的、賺錢的知識或智慧叫智本。錢在沒有智本的人手中,要么是單純的資金,要么就是“敢于踐踏人間一切法律”的資本;但錢一旦落入有智本的人手中,就不僅是資本了,也就不止是追求300%的利潤,甚至不止是追求3000%的利潤。比如,軟銀的孫正義,當時投資阿里巴巴的2千萬美元,阿里巴巴上市后價值達580億美元,就獲取了2500倍的利潤。
其實,馬克思在描述資本邏輯的時候,還有一句話,那就是“股份公司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法國經濟學家托馬斯·皮克迪在《21世紀資本論》一書中,進一步詳細闡釋了馬克思的這一發現,那就是“R>G”這個公式,300多年的資本主義歷史,證明資本收益率總是大于經濟增長率。因為有了股份公司,就有了現代意義的資本市場,就有了指向預期的市盈率,就有了獲取上千倍利潤的可能。
而恰恰相反,如果一家企業成了霧霾的“發動源”,別說賺取上千倍的利潤,資本本身就會望而卻步的。人類要生存,要發展,在技術的限制下,不得不去侵犯自然界原有的神圣性、敬畏感。也就是說,霧霾是人類發展中的問題,只能依靠發展來解決。因為壟斷,人們就別無選擇,不得不任其制造霧霾;因為有壟斷利潤,就不會主動思考技術的進步。馬克思更是曾經說過,“壟斷阻礙技術的進步”,因為要維持壟斷價格,要避免無形損耗的損失。
馬克思說過,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競爭是價值規律的實現形式、競爭的結果是優勝劣汰。當我們的法律劃出明確紅線之后,資本可能會冒絞首的危險,為了高利潤不惜血本無歸,但資本家不會,因為他們明白,生命是最寶貴的。也正因為資本冒險的本質,推動著法律紅線不斷明確,推動著技術不斷進步,推動著人類不斷敢于夢想,推動著經濟社會發展不斷轉型升級。也正因為資本家不愿冒絞首的危險,所以法律紅線起了作用。
所以,當我們把生態危機、霧霾與資本邏輯聯系在一起,強調正確對待和利用資本來消除霧霾,就是要主張進一步強化資本邏輯,而不是完全廢除。只有發達的資本市場,只有進一步打破能源壟斷,激活市場競爭機制,資本才有了更多的選擇機會,我們在制定法律紅線時才不會那么投鼠忌器。資本要盈利,最終必然落實到生產,或多或少必然會制造霧霾;但在法律紅線之下,資本會最終會選擇制造霧霾最少的能源與企業,從而自然淘汰霧霾的“批發者”。如此循環,人類才能在現有基礎上,不斷節能減排,減少霧霾。
霧霾與人類活動相關,將人都假設為理性的經濟人,以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來分析問題、開出藥方,是值得提倡的。然而,作為大學教授,只抓住馬克思的一兩個論點,就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如果這種錯誤,是有意為落后的能源壟斷辯護,就更可惡了。實際上,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就已經強調,要“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大學教授又豈能如此呢?
關注"考試吧公務員"官方微信第一時間獲取公務員報名、真題答案、備考信息!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