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早晨,廣西都安瑤族自治縣縣城。數千人自發前來,人們抹著眼淚,送別離世的都安瑤族自治縣高中校長莫振高。在30多年的教育生涯中,莫振高四處籌集善款,以幫助上萬名山區貧困學生繼續學業,被貧困孩子們喚作“校長爸爸”。3月9日,59歲的莫振高因病離世。整個縣城花圈被搶購一空,校友們從北京、上海等地趕回;清華大學招生辦等高校機構發函吊唁。(3月17日人民網)
“有的人活著,他卻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藏克家先生在紀念魯訊的一首詩《有的人》中這樣寫道。毛澤東同志也曾引用司馬遷的話語:“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一直以來,我對這兩句話的內涵百思不得其解。一個普通校長的離世,為何引起如此大震動?一個平凡的崗位,又為何引發央媒競相關注?今天,當我讀了長篇通訊--《廣西數千人淚別校長爸爸》,一個高大、偉岸的形象躍然而上,一個心系學生,情系山區,傾其一生付出的好校長怎能不讓人懷念?一個視學生如己出,像傳說中的“愚公”一樣,肩扛萬斤重擔,甘為人梯的“好師長”、“好父親”又怎能讓人不牽掛?30多年的教育生涯里,莫振高用辛勤、汗水詮釋了教育工作者“傳道、受業、解惑”的真諦,樹立了新時期教育工作者的楷模,他更用責任和愛心鑄就了一面“豐碑”,樹立了一面鮮活的德育“旗幟”,永遠鐫刻在人民群眾的心間。
翻開莫校長的一生,“責任”是其最為顯著的“烙印”。莫校長工作點——都安瑤族自治縣系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地處我國滇黔桂石漠化連片特困地區,這里“九分石頭一分地”,自然環境惡劣,山里貧窮。“越是貧窮、越是落后,就越是要重視教育,要通過教育改變窮困學子的命運”。30多年的教育生涯里,莫振高一直堅持秉承這種信念,積極呼吁、來回奔走,四處“化緣”,先后向慈善機構、企業和愛心人士求助,共募集3000多萬元善款,資助1.8萬多名貧困生圓夢。俗話說:做一件好事不難,難就難在能一輩子堅持做下去。莫振高用一生的堅持生動地解釋了什么是“責任”,怎樣來“擔當”。
觸及人們內心情愫的,在于莫校長有如山的“父愛”。“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你離群眾有多近,群眾對你就有多親”。對于這個九尺男兒來說,他有著如山般的“父愛”,既溫暖又厚重,既溫情又細膩。冬日太陽升起,他催著大家曬棉被;學生被雨淋濕,他早已準備好姜糖水祛寒;臨近高考,他叮囑食堂每天早上給學生個雞蛋。而即使在病重住院期間,他的心中還是學生,要求食堂為正在參加會考的高三學生免費煮湯圓……這些舉動看似細小,微不足道,但是,舉手投足間,一言一行中,見證著他為人處事的優良品質;將心比心、以情換情,莫校長用心、用愛贏得了學生、家長的尊敬和愛戴。
“斯人已去,精神長存”。莫校長的一生,讓人懷念和贊許。我們在感動之余,還需反思,將這種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躬行實踐、接力傳承,各行各業涌現出更多的“莫振高”,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上定會千帆競發,百舸爭流。
關注"考試吧公務員"官方微信第一時間獲取公務員報名、真題答案、備考信息!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