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已經去世34年,卻仍為當地民眾深深懷念;他帶領群眾植下的滿島木麻黃,如今已長成防風固沙的茂密森林;習總書記撰文稱贊他“在老百姓心中樹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老百姓尊他為“谷公”,“先祭谷公,后祭祖宗”,成為當地多年的習俗;他就是谷文昌,福建省東山縣原縣委書記。(4月7日《人民日報》)
谷文昌去世34年了,但他一直活在人民的心中,就在于他始終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把功成不必在我的“潛績”,十幾年如一日地變成了澤被東山后人的福祉。正如習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語》中所言,“谷文昌之所以一直受到廣大干部群眾的敬仰,是因為他在任時不追求轟轟烈烈的‘顯績’,而是默默無聞地奉獻,帶領當地干部群眾通過十幾年的努力,在沿海建成了一道惠及子孫后代的防護林,在老百姓心中樹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
“顯績”,一般來說看得見、摸得著、費力少、見效快,是領導者重要的工作方法之一。而“潛績”,不顯山、不露水、周期長、見效慢,需要持之以恒、腳踏實地、默默無聞地奉獻。谷文昌尊重實踐、尊重科學,從東山實際出發,選準發展方向,不冒進、不跟風,實事求是搞生產,實實在在抓民生,造福一方百姓,他的“潛績”令人心悅誠服。然而,當前有些地方的領導干部卻存在重“顯績”輕“潛績”的現象。一些單位在抓眼前、容易出成績的工作上,干勁十足,舍得下功夫,熱衷于做容易出顯績的事,甚至大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而對難出顯績的事,卻不愿意下功夫去干。這種現象值得警惕,更需及時糾正。
聰者聽于無聲,明者見于未形。對領導干部而言,追求“顯績”容易,追求“潛績”很難。正因如此,才更需要勇氣和擔當。當前,國內全面深化改革進入關鍵時期,面臨許多前所未有新考驗,這就要求領導干部本著對國家長遠發展負責、對群眾切身利益負責的精神,從思想上弄清“顯績”與“潛績”的辯證關系,敢于把那些耗時費力的基礎性工作擺上位、認真抓,自覺抵制安于現狀、浮躁浮夸、急功近利的不良思想和行為,多辦順民心、惠民生、利發展的實事好事。唯此,經濟社會的長遠發展才會有持續動力,領導干部才會得到群眾衷心擁護。
關注"566公務員"官方微信第一時間獲取公務員答案、公務員真題等信息!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