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宜居城市給人們以舒適感。城市建設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們生活得更舒適。城市的無序發展和資源環境破壞必然造成人口擁擠、交通堵塞、空氣和水質污染、休閑地減少、噪音增加,城市人群忙碌,壓力和緊張感增加,人們健康受到影響。城市大了,而人們的生活舒適度卻下降了,這不是城市發展的初衷。宜居城市,給人們以普遍的舒適感。宜居城市,開發強度適當,生產、生活和生態空間結構合理,各類空間相互支持,組成生態共同體,人們就學、就醫和工作方便,衛生條件較好,利于睡眠。
最后,宜居城市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城市宜居是人與自然和諧的表現。城市發展在一定階段會出現較大的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保護的矛盾,特別是土地供需矛盾。劈山造地,圍湖(海)造城,盲目擴大城市建筑容積率,擠占水域和綠地,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不計入生產成本,這些行為和做法破壞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使城市宜居度下降。城市宜居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是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保護的統一。
[參考對策]
第一,樹立生態優先理念,打造城市宜居環境。
要將生態文明的理念貫穿決策的全過程,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以對未來、對子孫后代負責的態度統籌謀劃。此外,要注重引導社會公眾參與、強化單位、市民的生態意識,形成城市綠化人人有責、綠色城市人人共享的良好氛圍。
第二,合理規劃綠地系統,優化綠地系統空間格局。
要注重綠地規劃的科學性,建立城郊結合、城鄉一體的大綠地系統。要注重綠地規劃的權威性,做到有法必依,從法制上保證城市園林綠地建設和自然風景的保護。要注重綠地規劃的實施性,按照先易后難、先簡后繁、群眾需求的原則來制定綠地項目建設的先后秩序和實施計劃,保證每一屆政府像愚公移山一樣一屆一屆往下干。
第三,著力提升綠地總量,保障園林綠化發展空間。
要加快代征城市綠地的回收和建設,建立起市規委、建委、國土、園林等各部門的協同制度,確保征地單位履行責任;要加快小城鎮人居環境建設,把生態建設、環境建設放在首位,整體提升小城鎮的可持續發展能力與人居環境,為疏解城市中心區功能、城市人口轉移、產業轉移創造基礎條件。
關注"566公務員"官方微信,獲取最新資訊、職位表、真題答案等信息!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