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鎮上要封山禁牧,限我10天內必須把羊賣掉,否則就要罰款。”山西蒲縣養羊戶陳齊不愿意賣掉自己5年來苦心養大的140多只奶羊,帶著家人趕著羊,躲進了鄰縣的山里。因為“出了蒲縣地界,只要在其他縣封山禁牧區以外的地方放羊”,就能保住他的羊。跟陳齊一樣的遭遇限期賣羊令的農戶還有不少。在限期賣羊令的壓力下,農民席全保把兩年前就已價值9萬多元的羊,以兩萬多元的價格賤賣了。(央廣網8月8日)
據村民介紹,2014年縣里鼓勵農民發展養殖業,并為養羊戶提供貸款,可如今,政策朝令夕改,讓農戶們不知該如何適從。
[綜合分析]
“限期賣羊令”無異于“竭澤而漁”。這種做法,看似短時間內收到了成效,但實際上卻不利于長足發展。鎮上的“限期賣羊令”雖然頂著“封山禁牧”的名義,但是這種做法的合理性是不是真的契合百姓實際應聽取百姓這么的呼聲,而不該一意孤行,用竭澤而漁的方式達到治理目的。
“限期賣羊令”暴露出鎮政府“竭澤而漁”的固化思維,實則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原因就在于鎮政府為了達到所謂的“治理目的”,而親手把這些養殖戶推向了“絕路”,看著那些羊被賤賣,老百姓心里的“苦”只能自己往心里咽,更加深了鎮政府這種“賣羊令”的錯誤性質。
一味強調民生,為了發展經濟、實現脫貧致富而不惜以破壞生態壞境為代價的發展是有毒的發展,也是不可持續的發展。但在加強環保過程中,漠視民眾權益,讓底層民眾為所謂的環保付出高昂的代價,也會消解環保的正當性和正義性,使其無法得到廣泛的理解和支持,從而喪失群眾基礎。而沒有群眾基礎的環保,也將舉步維艱。
[參考對策]
地方政府要以換位思考的方式站在百姓的立場看待和解決禁牧工作所遇到的問題,只有通過解決好百姓的收入問題,處理好牛羊虧本甩賣的問題,廣泛宣傳環保政策,制定圈養補貼、幫扶政策,積極引導百姓從事綠色產業生產等方式,才能讓百姓真正愿意配合政府工作,才能既得民心,又能落實上級政策。
對于禁牧工作政府部門應統籌好百姓收入和環保工作二者之間的關系,只有“開源”才能“節流”,“限期賣羊”在政府眼里是小事,只需找到商家賣出即可,然而對于農村的貧困百姓來講,這卻是關系到家庭生存的大事,只有政府部門對此有充分認識才能避免“限期賣羊”這類問題再次發生。
善政當善為,好經勿念歪。“封山禁牧”考驗的是政府執政理念與管理智慧,理當不忘初心、妥善實施,尤其莫忘為民宗旨、政府誠信和決策科學。圍觀“限期10天賣羊令”,不能止于就事論事的行為矯正,更需從樹立正確權力觀、政績觀、民生觀等的思維深處,檢視地方政府的認知短板與決策疏漏。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