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按下面二維碼即可 |
長按下面二維碼即可 |
【背景銜接】
近段時間,BBC的紀錄片《我們的孩子夠強嗎?》引起了中英兩國民眾對教育的廣泛討論,相互之間各有所得。2015年10月,習近平主席也專門談論起這奇妙的“化學反應”:英國民眾認識到“嚴師出高徒”的積極效果,中國民眾也認識到“張弛有度”在子女成長中的重要作用。習近平主席還特別加了一句:“中國孩子玩得太少了,要讓他們多玩一玩。”
【分析】
現在,大多孩子的學業負擔較重,很多孩子幾乎把所有時間都用到學習上,過著學校和家“兩點一線”的生活,這不但影響孩子的身體健康,而且還對他們的心理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我國的教育制度,一直以來,過分追求“有用”的用處,而忽視了“無用”的用處。圍繞考試而展開的應試學習,限制了孩子的創新創造力培養。減負喊了多年,實際效果并不明顯,學校只重視知識教育而忽視孩子美育、體育、勞動教育的問題,也依舊存在;面對簡歷只看“985”“211”畢業生的用人單位,“虎媽”“狼爸”越來越理直氣壯,直接造成校內減負,校外増負,離開學校的孩子馬上進入培訓班。
我們必須認識到,造成中國孩子玩得太少,甚至不敢玩的根本原因是,我國的教育在單一的分數評價體系之下,嚴重競技化和功利化,讓孩子能在玩中學,學中玩,還需要有進一步的措施,以從根本上轉變學校、家庭和社會的教育觀念和評價體系。
如何讓我們的孩子多玩一玩,是我國基礎教育面臨的現實問題。該讓孩子們多玩一玩了。只有接觸現實世界的自主時間,孩子們才能找到興趣,形成自己的思想和創造力。只有這樣,才能有好的金點子,才能真正實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格局。
對于學校來說,應該堅守教育的底線,規范辦學,保證孩子每天鍛煉一小時,開齊所有課程,不能因應試而擠占孩子的休息時間,以及美育、體育課。而家長要從孩子的長遠發展出發,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不能以犧牲身心健康為代價換取眼前短期的所謂成功,要引導孩子做最好的自己,不要拿孩子與他人攀比,要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而不是包辦代替孩子除學習之外的一切。社會也一樣,不要都圍著知識教育轉,要給孩子們更為寬松的環境,提供玩的機會和場所。
玩也是“有用的”,玩讓孩子學會了如何解決爭端,明白了制定和打破規則,了解到危險往往與新奇同在,認識到人生有時就是不公平的。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