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按下面二維碼即可 |
長按下面二維碼即可 |
2016年11月,《關于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產權的意見》發布,是我國首次以中央名義出臺產權保護頂層設計。這份綱領性文件蘊涵著對發展歷程的深刻理解,及時回應了時代緊迫課題,而“加強產權保護,根本之策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價值取向,則為未來構筑繁榮和自由的社會,奠定了堅固的基石。
|綜合分析*
“民之為道也,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孟子·滕文公上》的古訓,也被現代發展經濟學奉為圭臬。比如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阿瑟·劉易斯的《經濟增長理論》指出,“產權是舉世公認的制度;因為沒有這一條,沒有改善人們生活環境的動力,人類就不會有任何進步。”世界銀行總結經濟成功發展的關鍵制度,也把產權保護列在司法公正、信息自由傳播之前,放在首要的位置。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30多年的時間里GDP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增長,徹底告別了短缺經濟時代,這個“奇跡”是對產權理論的最好注腳。聯產承包責任制和鄉鎮企業,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改變了農村面貌。從地方國企到央企的改革探索,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生產力。1992年鄧小平南巡給民營經濟吃定心丸之后,激發的創造力推升中國經濟進入加速階段。明晰的產權和資源、資本、勞動、產品、創意的自由公平交換,像魔術一樣,使中國從積貧積弱的崩潰邊緣,變身為總量位居世界第二的經濟大國。但我們也無法回避發展的非線性過程,當產權保護的意識產生模糊、混亂,保護產權的行動遲疑搖擺的時候,對社會心理、民間投資以及經濟活力亦產生深刻影響。
是開啟中國奇跡下半場的時候了。沖破觀念迷霧和利益掣肘,讓產權保護成為時代真正的圖騰,我們會收到豐厚的制度紅利。比如農村土地流轉、勞動力等市場要素自由流動,國有企業的改革從提高紅利上繳比例、高管減薪等進入“混合所有制”深水區,從管企業到管資本的制度安排,尤其是民營企業家人身和財產權利的保護,市場公平和行業準入“玻璃墻”“彈簧門”的摒棄,將為未來30多年的成長打開空間。
|對策措施*
總結:
一是政府要確立嚴格的公民產權保護觀念和契約意識。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產權的本質是契約,保護產權就是保護契約。這就需要政府在維護守信、守約中發揮重要作用。落實《意見》要求,當務之急是將政務履約和守諾服務納入政府績效評價體系,建立政務失信記錄,建立健全政府失信責任追究制度及責任倒查機制,加大對政務失信行為懲戒力度。
二是推進產權保護法治化,還要嚴格規范涉案財產處置的法律程序。《意見》對此進行了進一步的明確和細化。例如,確需采取查封、扣押、凍結等措施的,要嚴格按照法定程序進行,除依法需責令關閉企業的情形外,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為企業預留必要的流動資金和往來賬戶,最大限度降低對企業正常生產經營活動的不利影響。
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