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按下面二維碼即可 |
長按下面二維碼即可 |
背景鏈接
當今,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經濟全球化的持續深化,世界各國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國際競爭也越來越激烈。與此同時,伴隨著中國和印度等新興國家的崛起,世界競爭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揭示國家競爭與發展的規律與機制,認清決定國家競爭力的關鍵要素,跟蹤比對本國國家競爭力在全球的位置和結構,進而制定提升國家競爭力的戰略與策略,也相應成為理論界的重要研究內容。
2015年度國家競爭力指數排名前十的國家依次為:美國、歐洲聯盟、加拿大、瑞士、日本、瑞典、英國、芬蘭、新加坡、德國。從區域格局來看,歐洲地區計入歐盟獨占六席,北美占兩席,亞太地區(東亞、東南亞與大洋洲)占兩席,其他地區(中亞南亞、西亞北非、撒哈拉以南非洲、拉丁美洲)則沒有一個國家進入前十強。
中國國家競爭力2015年得分為0.581,在100個樣本國家中排名第23位,處于較具競爭力前列,較2013年上升了1個排名,穩步邁向最具競爭力行列。在G20國家中,中國國家競爭力的排名為第11名,在金磚國家和新興市場經濟體中則居于首位
標準表述[國家競爭力的八項關鍵支]
國家競爭力是指國家的民眾、企業與政府在一定的制度規則與環境下,通過供給并配置當地要素資本和利用外部要素資本,創造當地需求和滿足外部需求,進而創造國家財富并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國家競爭力是由眾多要素與環境系統通過一系列復雜的相互作用形成的整體競爭能力,其眾多要素與環境系統共同構筑了國家的綜合競爭力。筆者認為,國家競爭力影響因素很多,但以下八個支柱最為關鍵:經濟、人才、科技、政府、社會、金融、文化與環境。這八個支柱要素既在最大程度上反映了國家競爭力的全貌,又抓住了國家競爭力的基本內涵與關鍵因素。
經濟是國家競爭力的命脈,是一個國家創造價值以增加國家財富的能力的最直觀表現。
人才是國家競爭力的核心,人力資源的有效利用與整個國家和民族的競爭力、創造力息息相關。
科技是國家競爭力的源泉,科技作為創新經濟的必要條件,對于生產發展和經濟增長具有先導作用。
政府競爭力是國家競爭力的支撐,政府是經濟社會活動的主要參與者和管理者,為社會經濟主體提供公共服務。
社會是國家競爭力的保障,它能夠協調好個體之間的矛盾沖突,使國家在和諧穩定的環境中實現發展和崛起。
金融則是國家競爭力的助力,金融市場在現代經濟中起著核心和樞紐作用,引導生產要素的流向和流量,為國家競爭力保駕護航。
文化則是國家競爭力的本質,是推動經濟與社會全面發展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是國家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生態環境是國家競爭力的要求,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也是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撐條件。
[國家競爭力的新特征]
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不斷深入,以及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不斷涌現,各國在提升國家競爭力方面呈現出這樣幾個新特征。
一是國家治理水平成為國際競爭力的新標桿。全球金融危機后,舊的國際競爭格局被打破,各國經濟調整和社會轉型的新問題突顯。美、日、歐、俄等大型經濟體都在重整旗鼓,抓緊調整各自發展戰略,推動變革創新,提振國家競爭力。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問題,把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打鐵還需自身硬,出色的國家治理對內講就是執政能力要足夠強、管理成效要足夠好,對外講就是社會制度要足夠優、發展思路要足夠新。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成就,將成為衡量國家治理能力和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標準。
二是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和區域經濟融合成為國際競爭力的新舞臺。國家競爭力也表現為一種外部引導力,競爭力強的國家往往能夠引領全球或地區動向。國際組織和區域經濟聯合體從來都是大國引領發展方向和彰顯競爭實力的舞臺,國際金融危機加速了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和區域經濟融合的步伐,為大國崛起孕育新的機會,同時,也使大國間的博弈更加激烈。美國發起了“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TPP)”和“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協議(TTIP)”談判,由美日歐繼續主宰21世紀全球規則的意圖十分明顯。我國提出建立亞太自由貿易區,主導成立金磚銀行和亞投行,是積極參與制定國際經濟新秩序和加深區域經濟融合的大手筆,掀開了倡導制定國際規則的新篇章。
三是加快產業升級成為國際競爭力的新籌碼。國家競爭力的基礎永遠是經濟實力,面對全球經濟復蘇乏力的現狀,各國都根據自己的國情來制定產業政策,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優化產業格局,搶占國際競爭制高點。德國政府推出了《高技術戰略2020》,實施工業4.0戰略;美國相繼啟動了《重振美國制造業框架》《先進制造業伙伴計劃》和《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實施“再工業化”; 日本政府也極端重視高端制造業的發展,大規模編制技術戰略圖,加大了開發企業3D打印機等尖端技術的財政投入。我國推出了以體現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深度融合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制造為主線的《中國制造2025》戰略,意在實現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由低成本競爭優勢向質量效益競爭優勢轉變,由資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的粗放制造向綠色制造轉變,由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實現制造業升級,提升國際市場競爭力。
四是科技創新成為國際競爭的新高地。科技創新是科技人才智慧的結晶。科技競爭就是人才競爭。高素質人才在任何國家都是不可多得的稀缺資源,是難以計量其價值的寶貴財富。2012年11月30日,美國眾議院通過一項法案,給予外國出生并在美國大學獲得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領域碩士以上學位的人綠卡,并允許上述領域已獲得綠卡的高科技人才的配偶和子女到美國團聚,以吸引更多的全球英才。我國的科技人才隊伍無論在 “硬指標”、“軟指標”諸方面,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較大差距,與創新科技的發展戰略要求相比,仍不相稱。盡管近10年來我國的發明專利申請數量年年增加,總數量已達世界第一,但據2012年國外權威機構評價,在“創新專利”、“專利影響力”等關鍵指標方面,美國以47家企業位居榜首,日本以25家企業排名第二,中國企業排在100名之外。雖然專利數量領先,但專利質量和影響力不足,許多核心技術、關鍵技術,我們仍無法掌握。想方設法發現人才,培養人才,努力創造環境和條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才能夠通過人才之源流澆灌科研之園地,搶占國家競爭的制高點。
[機遇與挑戰]
一、中國經濟競爭力持續攀升,獨具優勢
中國作為新興市場經濟國家,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持續多年的高速發展令世人矚目,其經濟總量在2010年超過日本之后,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通過對比2015年與2013年中國經濟競爭力,可以看出中國經濟競爭力整體向好,2015年比2013年上升了4個位次,居第6名。中國在國內需求、企業素質、產業素質等微觀層面和宏觀層面在全球排名中表現良好,經濟增長基本面較好,在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增長率雖然會有所下降,但經濟增長空間仍很大,具有可持續性。上述判斷主要基于以下兩個基本事實:一是中國仍是一個處于轉型期的新興市場經濟國家,轉型的制度紅利有待進一步釋放;二是中國的大國效應將發揮作用。大國的明顯特征是存在區域發展的異質性,這為我國區域接力增長提供了可能,特別是中西部地區承接東部地區的產業轉移,將會形成新的增長點。
二、中國核心競爭力提升驚人,優勢凸顯
中國人才競爭力全球排名第15位,在所有分項競爭力中排名僅次于經濟競爭力,同時也高于國家競爭力第23的排名。中國近些年人力資本提升速度較快,一方面表現在國民整體的健康素質有了明顯的提高,出生時預期壽命由2013年度的73.27年增長為2015年度的75.20年;另一方面表現在研發人員和科技人員的總數達219.78萬人,居世界第1位。但人才制度建設有待改進,同時中國人才流失比較嚴重,凈移民達150萬人之多。
中國科技競爭力2015年較2013年上升4位,位居全球第16名。中國科技競爭力在科技投入、科技產出、科技轉化和基礎設施方面均表現良好,指數及排名遠高于金磚其他國家。其中,科技產出中的每萬人專利申請數改善幅度很大,從2013年的第13名(2.19件)上升到2015年的第5名(3.96件),說明我國創新能力與知識產權意識均有所增強;科研投入GDP占比由1.57%上升至1.98%,進步較大。
三、中國基礎競爭力底蘊深厚,潛力巨大
政府治理在諸多領域表現較好。中國政府競爭力排名為第26名,相比其他金磚四國,中國在政府治理方面表現優異。具體來看,在市場監管、社會管理、政府財力和基礎設施等方面表現較好。
中國金融體系的穩健性有目共睹。中國金融競爭力全球排名為第25位,從具體指標來看,中國在金融體系方面優勢較大,其中總儲蓄占GNI的比重達49.97%,居全球第一位,銀行不良貸款占毛貸款總額的比率也較低;在國內服務與金融監管方面則不容樂觀。
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是我國文化競爭力的根基,蘊藏著巨大的潛力。中國文化競爭力在歷史文化方面優勢較大,總體排名為全球第22位,處在較具競爭力的位置,高于俄羅斯、巴西等國家。
四、中國結構競爭力失衡嚴重,短板突出
我國結構競爭力失衡,社會與環境是國家競爭力的短板所在。從上文可以看出,我國經濟、人才與科技三個分項競爭力優勢突出,經濟競爭力已進入十強,人才競爭力、科技競爭力已進入最具競爭力之列,政府、金融、文化三個分項競爭力也已處于較具競爭力之列,但是社會競爭力與環境競爭力僅處于競爭力一般水平。
近年來,中國在社會福利、社會救濟、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建設有目共睹,但社會發展失衡的形勢依舊嚴峻。比如,最貧困20%人口的國民收入占比僅為4.99%,全球排名第79位,表明當前的收入差距依然過大。
中國環境競爭力居全球第55位,與其他分項競爭力相比,位于倒數第二位。從具體指標來看,中國單位能耗生產GDP嚴重偏低,僅為5.23購買力平價美元/千克石油當量,不僅低于歐美等發達國家,也低于印度;森林面積占國土面積僅為22.18%,居全球第59位;顆粒物濃度與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別位居世界第86位與92位。這表明中國向綠色、低碳、可持續的發展方式轉型刻不容緩。
[對策措施]
總結,基于對國家競爭力的分析,本報告認為未來要實現“中國夢”以及現代化,重要的在于施行提升國家競爭力的發展戰略,構建八位一體的模式以及八者的良性互動機制,總的原則為:揚長補短抓關鍵,具體有以下戰略建議:
第一,“揚長”,進一步深化改革,釋放制度紅利以謀求新的經濟增長動力。在新常態下,我國面對著中等收入陷阱和潛在增長率下降的風險,只有深化改革才能不斷釋放新的制度紅利,提升中國經濟中長期增長潛力。努力打造“經濟升級版”,調整優化產業結構、企業結構;國內市場空間廣闊,擴大內需潛力巨大。未來更要發揮我國宏觀政策特別是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調控空間,保持經濟健康穩定的發展。
第二,“抓關鍵”,創新驅動,建設科技創新與人才集聚雙翼齊飛的知識型社會。營造創新環境,從創新體制的改革入手,政府要發揮好引導作用,完善科技創新投入機制,為建立創新型國家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以技術和人才為依托,發展創新型經濟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實行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加快提高國民素質,建設人力資源強國。
第三,“補短板”,加強治理,倡導包容,實現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加強生態環境建設,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與此同時,打破過去的官員考核和評價體系,提高國民環保意識,其中關鍵在于強化產業結構調整中的環境管理力度,建立向低碳經濟投資激勵與約束的政策,將低碳經濟發展納入國家戰略,建立低碳經濟發展的激勵與約束政策。與此同時,把實現社會公平作為重要的政策導向,從制度上保障競爭機會的平等。改變城鄉二元結構等制度,重點支持收入分配、社會保障、教育和公共衛生等制度的完善,加快建立社會保障機制,為增加社會整體的凝聚力而努力。
文章素材[標題]
1.國家競爭力也是凝聚力的基石
2.用“品質革命”提升國家競爭力
3.增強國家競爭力 關鍵在提高科技創新力
[開頭]
示例一
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促進消費品工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更好滿足群眾消費升級需求。自從李克強總理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提“工匠精神”,一場與大眾生活息息相關的“品質革命”呼之欲出。值得注意的是,國務院常務會新聞通稿中首次使用“品質革命”這一提法,為接下來的工作定了基調。今年以來,“工匠精神”被政府高層屢次提及,成為當前和今后“中國制造”的重要指導,這既是中國提高國際競爭力的有效路徑也是應對經濟新常態的必然選擇。
示例二
這是個到處充滿競爭的時代,小到人與人的個體之爭,大到國與國的民族之爭,可以說,競爭如空氣一樣無處不在。而對于國家來說,要想在各種比拼中拔得頭籌,高人一等,就必須要有過人之處。在筆者看來,國家之間的競爭成敗與否,關鍵在于這個國家的國民有沒有“愛國心”的大局觀培育。在某種程度上,“愛國心”就是最核心的國家競爭力。
[結尾]
示例一
“愛國心”是最核心的國家競爭力,如果能夠正確理解這一點,那么社會上大量充斥的抱怨、誹謗、污蔑、懶惰等等風氣,都會稍稍收斂,因為我們都不愿意背負不愛國的惡名。
示例二
一個理想的大國,是硬實力與富有吸引力的軟實力的結合,是以人才為載體的國家綜合競爭力的展現,是國家競爭力與人的競爭力的完美融合。作為國家的一份子,我們有義務在個人成長的道路上不懈拼搏、在伴隨國家發展的征途上不斷進取,為國家繽紛的畫卷畫上每個人絢爛的一筆。相信通過我們的共同努力,我們的國家會成為在世界民族之林中閃爍異彩光芒的大國!
相關推薦:
公務員常識40000問 | 時事政治熱點匯總 | 兩會熱詞解讀(12個)
2018國家公務員考試時間 | 2018國考報名時間 | 職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