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描/長按下面二維碼 |
掃描/長按下面二維碼 |
點擊查看:2018年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備考指導
背景鏈接*
“碌碌無為紅茶”“浪費生命綠茶”“前男友過得比我好果茶”……這份驚世駭俗的菜單,不是網上臆想,而是近期升為“網紅”的“喪茶文化”。據報道,“喪茶”拓展的野路子已從網上蔓延至實體店,在西南多個地市當街露臉。
什么是“喪文化”?提到這個網絡熱詞,不少人可能是一頭霧水,但是發在微信上的“馬面人身”“悲傷蛙”“長腿咸魚”等沮喪圖像,大家其實并不陌生。這些似乎見怪不怪甚至有幾分冷幽默的文化符號,一段時間以來在年輕網民中快速感染、加速擴散,有時代表個體無奈的情緒,更多凸顯群體極端、消極、絕望的心態,很值得關切與討論。
綜合分析*
[喪文化起源]
年輕人無疑是“喪文化”的主要部落,因為這個游離于主流形態的“少數派”,著實是需要一些新興物語來打底。以二次元傳播、無厘頭消解為先鋒,加上“誰的青春不迷!钡臒o病呻吟,無法斷奶于長輩的依賴,在一波接著一波的視聽混淆、壓力傳導之后,“喪文化”漸成氣候,甚至成了個別年輕人標榜的一個性格符號。“喪文化”的最大特征,就是自我放逐,并認為以個人能力難以改變周邊環境,繼而以投降的姿態出現。和“夫唯不爭”的實力低調相比,“喪文化”附體的年輕群體,在不知不覺中以冷水煮蛙的方式褪去自己和這個社會的有機聯系。
追根溯源,種種“喪文化”的動畫形象大多來自緊鄰的島國“喪劇”,還有當年歐美文學《麥田里的守望者》折射出的“迷惘一代”。而這種來自異域的“喪文化”已被證實與畸高不下的犯罪率、自殺率密切相關。這種“精神鴉片”在一時麻醉年輕人的同時,還一步步誘惑他們偏離正常生活與工作軌道,于日漸頹廢中空耗歲月、沉淪沒落,極少數則選擇了極端慘烈的方式終結“喪”的無限痛楚。
[興起的原因]
一是“喪文化”遭遇“快車道”。最近這些年,中國的社會發展可以說是日新月異、突飛猛進,這些毫無疑問帶來了更多的成長機會和展示平臺。與此同時,生活在高速運轉的節奏中,社會轉型、職業規劃、住房問題、醫療衛生、人際交往,個體的生存面臨站穩腳跟和重新定位的問題:在歷史與現實的急湍洪流中如何尋找個體的存在感和安全感?內生的焦慮和涌動的不安需要合適的方式來表達和排解,需要在解構和嬉笑怒罵之間緩解釋放壓力,“喪文化”的流行恰好契合了青年群體抒發孤獨感和無力感的現實需要。
二是“喪文化”遭遇“新青年”。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際遇,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特質。通過“喪文化”的典型話語表達來看,內容主要是自黑自嘲和自我批判,這其實也是一種自我減壓的方式。如今的95后和00后同樣有自己的語言空間和話語表達方式,不憚于向世界坦露自己的脆弱和無力。與其在困難和問題面前“好面子”“喝雞湯”勉力支撐,不妨換個思路直抒胸臆和直面現實。另外,從積極的角度來看,直面現實甚至對困難準備得充分一點,可以少很多虛妄的幻想,可以更加實際和認真地應對未來。
三是“喪文化”遭遇“微時代”!皢饰幕笨隙ú皇墙裉觳庞,也肯定不是在某個社會環境獨特地存在,不過能夠成為一種流行現象,不得不歸功于這個以解構和碎片化為主要特征的微時代。從“喪文化”的傳播方式和內容來說,有冷笑話,也有黑色幽默,有長文解構,更有微言微語,有動圖表情,也有語錄圖片,這些多元的手法和呈現方式為新媒體時代傳播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條件。
[正確看待喪文化現象]
一是順其自然,不必過分解讀。在有些人看來,“喪文化”不啻于洪水猛獸,甚至認為是“危害年輕人身心健康的精神鴉片”。其實“喪文化”這個說法本身就是標簽化的一種,給一種現象擬定一個名字,然后再用一個名字來評判很多現象。任何一個時代,總有主流和支流,總有主干和支干,簡單的調查采訪和社會觀察會讓我們認識到這種現象更多只是語言表達,不是行為取向,只是部分青年的選擇,不是多數青年的認同。因此,面對“喪文化”是否要進行嚴肅審判值得商榷,是否可以稱之為一種文化也是見仁見智。當年“殺馬特”文化流行讓很多人莫名驚詫,“火星文”現象流行讓人出離憤怒。但是事實證明,青年絕不是“垮掉的一代”。流行文化和大眾文化的規律還告訴我們,青年人會因為好玩而加入“小確喪”的傳播陣營,往往也會因為這種方式的過氣和俗套而轉身離開。
二是因勢利導,把脈青年需求。任何一種現象的流行都一定隱含著多種角度的解讀,承載多方面的信息。從“喪文化”流行的趨勢中我們應該得到一些啟發,比如在語言傳遞方式和表達藝術上,青年不喜歡一板一眼的表達和說教,喜歡出乎意料,喜歡與眾不同,喜歡靈動活潑,這就要求我們要豐富表達手段,創新交流方式,要更加適合青年品位和語言表達習慣。比如在人生規劃上,既然青年已經通過“喪文化”的方式傳遞了對這個時代的焦慮和緊張,這就要求我們要圍繞青年成長,做好青年服務,尊重教育規律和生命規律,更好地體察青年需求,多多因勢利導,做青年的知心人和陪伴者。
[影響與啟示]
言為心聲,語言為人所用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使用者的思想和情緒。這種消極的解構的話語在大家的相互比拼相互調侃中,也相互影響著每一個人。
長期在這樣的話語里生活浸潤,不免會沾染消極的情緒,從而影響到對待生活、周邊的態度,對于個人的成長以及社群的和諧,都有極大的危害。
從價值的角度來說,青年人朝氣蓬勃,有理想有智慧有力量,是全社會最富有活力、最具有創造性的群體,就應該趁年輕胸懷理想、志存高遠,自覺加強學習、自覺奉獻青春,敢愛敢拼,敢試敢為,與頹廢的生活方式絕緣。
從語言的角度來說,青年人率真幽默,憧憬浪漫與美麗,更應在詩歌中汲取素材,從名著中獲得養分,爆發青年人所獨有的語言創新的“洪荒之力”,創造符合時代、符合自身特點的青年用語。
參考對策*
第一,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從小就要鼓勵他們培養興趣愛好,多實踐多嘗試,感知生活的樂趣,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挫折和困苦。
第二,學校樹人為先,是年輕人思想觀念形成的搖籃。若學校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課外團隊合作,感知自然天地,感知友情親情,付出努力和辛勞的實踐活動;為學生開設更多的心理疏解、輔導的課程,關注學生的內心世界,防止他們走彎路;為學生的日常生活排憂解難,在關鍵時刻為他們送去指導和幫助,舒緩其壓力,才能有效防止“喪文化”在青年一代身上滋生蔓延。
第三,青年要堅定信念,用拼搏精神捍衛青春。 “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于硎,人生最寶貴之時期也。青年之于社會,猶新鮮活潑細胞之在身”。拋卻“喪文化”的自我調侃,奮斗才是當代青年更篤定的信念,堅守理想才是青春應有的姿態。這是一個一切付出和努力都會得到回報的社會,只要腳踏實地放手去做,專注而不死板,創新而不妄想,努力過后,定會有出彩青春作為回報。
文章素材*
[精彩標題示例]
1.用拼搏消解“喪文化”假象
2.在"喪"與"燃"之間走近青年
[精彩開頭示例]
1.社交平臺的興起創造了許多新事物,也形成了層出不窮的新話語體系和風格。在這個年輕人占主導的世界里,一種以自嘲、頹廢、麻木生活方式為特征的“喪文化”近期正在部分青年群體中流行!拔也畈欢嗍莻廢人了”“其實并不是很想活”“漫無目的的頹廢”“什么都不想干”“頹廢到憂傷”,這些散發著絕望特質的話語,配上生動的“葛優癱”“懶貓癱”等表情包,成了新聊天形式的流行內容。
[精彩結尾示例]
1.孩子是希望,孩子是明天,今天孩子們的所思所想根本上決定著中華民族未來數十年的價值觀念、社會風尚。蕩滌泛起的沉渣,清潔網絡的空間,徹查工商審批的漏隙,嚴肅莊重地寫下舊邦新命的文化自信,年青一代定能汲取古圣先賢卓越智慧,笑起來,站起來,勇敢起來,拒絕喝“喪茶”,自覺走正途,著力抒寫我們這個新時代的自強不息。
2.“喪文化”本來就是種假象,切不可將其當真。譬如,被認為“北京癱”鼻祖之一的大張偉,實則是不折不扣的“娛樂界勞!。當“喪文化”都無法映射到“癱出風格”的大張偉身上之時,廣大青年更該醒醒。遠離“喪文化”的怪圈,用拼搏替代一切消極思維,中國青年才能贏得更美好未來。
相關推薦:
2018國家公務員考試時間 | 2018國考報名時間 | 職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