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描/長按下面二維碼 |
掃描/長按下面二維碼 |
點擊查看:公務員考試《申論》備考指導
背景鏈接*
1984年4月6日,國務院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試行條例》,身份證從此走進百姓生活。30多年來,身份證尺寸大小沒有改變,但含金量已經遠勝從前。關于身份證管理制度的改革創新,讓群眾享有越來越多的獲得感。
第一,更便利:身份信息互聯互通,撬動社會治理的方方面面
根據法律規定,每個公民都應有一張身份證。然而,這樣一張覆蓋全體公民的證件,前些年在申請辦理上遇到一些難題。
過去,如果身份證丟了,需要回老家補辦,費時費力,群眾意見很大。為把方便送給群眾,針對“流動中國”的實際,身份證“異地辦理”進入頂層設計。2015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五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建立居民身份證異地受理掛失申報和丟失招領制度的意見》。
“群眾不再需要來回奔波了,在居住地公安機關就可以申請辦理和領取證件了,信息交換、審查核驗等中間環節完全由居住地、戶籍地兩地公安機關銜接配合。”公安部改革辦有關負責人介紹,截至目前,已累計異地辦理身份證逾800萬張。同時自2017年7月1日起,全國所有省、市、縣均可異地辦理身份證。
異地辦理的背后是數據壁壘的突破。如今,建立在公民身份信息基礎上的信息共享,不僅僅是在治安、戶政方面,還延伸到其他警種,拓展到其他行業,正在撬動社會治理的方方面面。例如,2016年4月1日正式實施的公安部139號令,明確全國范圍內允許異地補、換、領、審驗駕駛證。
嘗到改革甜頭的還有政府自身。網格化管理是基層社會治理的重頭戲,很多街道、社區工作人員的一項日常工作是上門登記身份信息,管理系統中應用最頻繁的也是查詢哪棟樓住著誰。他們的一個普遍感受是,“摸清、核實轄區人口底數及其基本情況,是確保平安和諧的前提和關鍵。”
與之相類似,為了防止騙錢騙貸,金融系統越來越離不開身份信息核查;為了確保安全交易,電子商務愈發重視對當事人的實名認證……伴隨公民身份信息與社保、住房、違法犯罪等各類信息的互聯互通,社會誠信體系建設大步向前,讓守信人走遍天下、失信人寸步難行。
第二,更安全: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信息防護機制日趨完善
2013年1月1日,我國全面啟動身份證登記指紋信息和停用第一代身份證。公安部有關負責人指出,此舉可以更好保護公民合法權益和公共利益免受不法侵害,有助于國家機關、社會用證部門更加快速準確地甄別持證人身份。
一手抓源頭防范,一手抓現場核查。公安部黨委副書記、副部長黃明在2016年10月的一次走訪調研中透露,公安部已建成失效居民身份證信息系統,該系統通過與社會用證單位的聯網核查,實現所有丟失、被盜居民身份證即時失效。換言之,倘若你拿著一張被掛失的、盜竊的身份證去窗口辦事,很難再蒙混過關了。
互聯網的迅猛發展,推進群眾辦事從“面對面”向“鍵對鍵”轉變,社會用證部門可能在很多時候見不到本人,這給非法侵犯利用公民個人信息提供了可乘之機。近年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已成為其他犯罪的上游犯罪,被竊取的信息經過加工、轉賣,被大量用于敲詐勒索、暴力追債等,特別是為不法分子實施精準詐騙提供了便利條件。
“一是黑客入侵網站非法竊取;二是企事業內部人員非法泄露……”在近年來高壓嚴打的基礎上,公安部今年3月再次部署開展打擊整治黑客攻擊破壞和網絡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專項行動,截至目前共偵破相關案件1800余起,抓獲犯罪嫌疑人4800余名,查獲各類公民個人信息500余億條。
為從根本上避免公民個人信息被非法侵犯利用,2015年8月29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審議通過刑法修正案(九),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作出更嚴格規定。今年5月9日,最高法、最高檢聯合發布相關司法解釋,進一步明確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定罪量刑問題。更可喜的是,伴隨普法宣傳的深入、線索舉報的鼓勵,越來越多的群眾意識到身份信息的含金量,自覺維護信息安全。
第三,更規范:深入整治“假重錯”,堵住違法犯罪的漏洞
在身份證管理中,還有一種亂象一度被推向社會輿論的風口浪尖。2013年1月,陜西神木“房姐”龔愛愛被指擁有20余處房產、4個戶口。“主要是有錢有權的人辦理同名異地戶口或者當地異名戶口,他們或為轉移財產,或為非法經營,是想在戶籍‘掩護’下干非法勾當。”在當時的記者調查中,陜西西安一名公安干警分析,“如意算盤”之所以能夠得逞,要么是申請人提供虛假材料,公安機關審核不嚴;要么是申請人和公安機關工作人員串通一氣。
“假重錯”亂象,群眾深惡痛絕,尤其是一些人深受其害,生活經常遇到麻煩。“全國每位公民只有一個戶口、一個公民身份號碼,努力實現全國戶口和公民身份號碼的準確性、唯一性和權威性目標。”2014年以來,全國公安機關堅持改革從痛點著手,向“假重錯”亂象宣戰,目前這場戰役已全面告捷,共清理重復戶口306.7萬個,糾正登記項目差錯1101萬次,重號數量由171萬減少到8人。3年來,各地公安機關向偽造買賣戶口、身份證亮劍,共查辦案件430起,查處違法犯罪人員702人。“我們堅持從嚴治警,向公安內部違法違規問題開刀,查處公安機關內部人員249人,其中開除處理70人,追究刑事責任69人。”黃明說。
綜合分析*
(一)問題
1.發證的起始年齡不合適。根據《居民身份證法》,未滿16周歲人員領不領取居民身份證,法律不強求。
2.證件內容設置不科學。現行居民身份證試讀內容共有九項:姓名、性別、民族、出生日期、常住戶口所在地等。而真正能起到識別作的血型、指紋等項目沒有顯示,導致身份證實際使用效率大大降低。
3.有效期限設置不合理。我國16周歲至25周歲居民身份證有效期限為十年,然而,這一年齡階段的公民等處于身體發育高峰期,相貌、體型都會發生很大變化。
4.居民身份證在使用中不能實現與其他專項證件的有效聯系。居民身份證是公民身份證系列的中心和主干。但是現實中大部分專項證件都沒有設置居民身份證有關項目,無疑給犯罪分子制造假證創造了條件。
5.在居民身份證查驗上“只認證不認人”。各部門在實際中不重視身份證與持證人是否一致及身份的真實程度,容易被犯罪分子鉆空子。在對身份證的查驗上缺乏統一配備的儀器檢驗,極易出現查驗效果不好的現象。
(二)對策
1.調整、增設居民身份證證體項目及內容,提高居民身份證的使用頻率。可按照持證人年齡將身份證分為兒童證、少年證、成人證。
2.依照《居民身份證法》,嚴格執法,打擊處理涉及居民身份證的各種違法犯罪行為。
3.加強宣傳,增強人民群眾正確使用居民身份證的意識和能力。進行深入、經常性的宣傳,不僅對常住人口,也要對外來人口進行宣傳;不僅要定期宣傳,也要把握申領、換發、補發的時機進行宣傳;宣傳的方式多種多樣,內容要求全面,既要有法律法規,又要有識別真假的知識。
4.各機關單位組織人員培訓,提高識別真假居民身份證的能力。冒用、盜用、偽造居民身份證,是目前居民身份證管理和治安管理中的一大難題,解決問題的方法,除改進防偽技術、加強技術保密措施外,也要各機關單位采取相應的措施,確保查驗居民身份證的有效進行。
申論范文*
【案例一】
美國還沒有真正的全國身份證,這是由于全國范圍內都沒有這樣的聯邦機構擁有足夠司法權可以發布給所有美國公民身份證。所有立法機構都嘗試創建一個這樣的機構,但是都失敗了,主要原因是來自于自由主義者和保守派政客的強烈反對。
在美國,駕照、護照和社會保障號碼(社會安全號碼)發揮著身份證的功能。乘坐國內飛機、住賓館及其他需要身份證明的地方,都需要出示駕照。
美國的各級政府對公民的管理服務職能,是從DMV(機動車輛處)獲得公民信息居住信息后進行的。美國關于駕駛執照的規定,駕駛員每到一個地方超過15天,就必須到DMV進行登記,否則會被視為無證駕駛。所以,每個公民搬家之后,都會到DMV登記變更住所的信息,這樣,DMV就有了有駕照人員流入流出的詳細信息。而當地政府共享這一信息,由此獲得了本地居民的流入流出情況。
美國政府了解公民信息的另一個渠道是居民的社會保障記錄。在美國的所有合法居民,都有一個社會保障卡,社會保障號碼(也翻譯為社會安全號碼)是唯一的,是從生到死伴隨每個人一生的。一個人就業、領取工資、繳納保險、納稅和獲得所有的社會保障,都要依據這個號碼,這是美國人的福利保障的依據,是命根子。美國人每到一個新地方,都要到社會保障機構辦理住所變更手續,以便社會保障部門與自己的聯系不中斷,給自己的資料能寄到,有好事情不漏掉自己。
【案例二】
身份證異地辦理,就近一次跑
5月16日上午,家住嘉善縣干窯鎮范涇村的沈大媽急匆匆跑到當地派出所補辦身份證。沈大媽早上去嘉善縣城看病,回來后發現包里的錢包和身份證不見了。她匆忙趕到派出所辦理掛失和補辦身份證,由于出來得急,忘了帶戶口簿。
戶籍民警讓沈大媽填寫了申領居民身份證信息核對表,拍照上傳到辦證系統,信息核對無誤后,順利地為她掛失并補辦了身份證。幾天后,郵政快遞將身份證送到了沈大媽手中。
從2015年起,浙江作為全國首批試點省份,開展身份證的異地受理工作。目前,全省所有縣(市、區)均可受理外省籍人員異地辦證申請。其中,義烏市公安局在全省首創IC卡居住證網上申報功能。群眾在手機上打開“新義烏人家園”微信公眾號,掃描上傳相關證件,民警后臺審核后即可完成申報,無需群眾專門跑一趟,也不用民警上門登記。開通以來,已有55萬余人通過微信申報流動人口居住登記,申領IC卡居住證4000余件。
同時,浙江全省所有公安機關戶籍窗口(辦證中心)均可辦理身份證掛失申報和丟失招領等業務。截至目前,累計受理外省籍人員異地辦證申請11.5萬余張,掛失申報證件59.8萬余張,徹底解決了因異地辦證而來回奔波的問題,實現了群眾就近一次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