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描/長按下面二維碼 |
掃描/長按下面二維碼 |
點擊查看:公務員考試《申論》備考指導
背景鏈接*
2017年9月6日,教育部財務司副司長趙建軍在教育部新聞發(fā)布會上表示,根據規(guī)范“校園貸”管理文件,任何網絡貸款機構都不允許向在校大學生發(fā)放貸款。為了滿足學生金融消費的需要,鼓勵正規(guī)的商業(yè)銀行開辦針對大學生的小額信用貸款。
2017年9月,一條新聞再次將關于校園貸的話題推上了風口浪尖。21歲的某大學生先后在10多個校園貸平臺貸款,貸款數額達到20多萬元,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找同學幫忙貸款,而貸款的用途主要用在償還前期貸款以及與同學聚餐上面。最終,在各類校園貸平臺的催款壓力,甚至恐嚇電話的威脅下,這名正值花季的大學生選擇自殺這條不理智的道路。
|綜合分析*
[現狀影響]
校園貸,顧名思義就是在學校范圍內針對在校大學生的金融借貸,其主要是通過網絡形式進行的,只要你是在校大學生,通過網上填寫相關資料、接受審核并支付一定的手續(xù)費后,很容易獲得信用貸款。這樣的便捷操作本意在于方便大學生通過盡可能簡便、有效的申報手續(xù),在資金短缺時選擇使用小額信用貸款獲取資金。
隨著網絡借貸的快速發(fā)展,一些P2P網絡借貸平臺不斷向高校拓展業(yè)務,部分不良網絡借貸平臺采取虛假宣傳的方式和降低貸款門檻、隱瞞實際資費標準等手段,誘導學生過度消費,甚至陷入‘高利貸’陷阱,侵犯學生合法權益,造成不良影響。
[原因分析]
首先,部分不良借貸機構的虛假宣傳與學生群體對金融知識的普遍匱乏。很多從事不正規(guī)校園借貸的平臺方的宣傳都是以“便捷”、“低息”作為噱頭,吸引有資金需求的學生上門。而大學生作為剛剛接觸社會,普遍還缺乏系統的金融知識的群體,很容易陷入此類“騙局”,形成利滾利的高利貸而無力償還,最終產生無奈結局。
其次,一個不能忽視的重要因素是,大學生確實存在著一定的金融需求,否則校園貸業(yè)務也不會有存在的市場,正是需求才決定了供給。也正是因為金融需求的存在,所以當相關文件對校園貸行業(yè)進行了整治之后,出現的真空地帶則迅速被一些頑固存在的不法放貸方占據,這也是文章開頭新聞產生的原因。
|參考對策*
對于銀行業(yè)而言,進入“校園貸”領域,首要目的并非盈利,而在于履行社會責任。中國銀行有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除了提供優(yōu)質的校園金融產品,銀行業(yè)應將工作重點放在對學生群體金融意識和誠信理念的培育上。
監(jiān)管層也明確要求各銀行機構在宣傳服務月活動中,有針對性地走入各高校,面對學生及輔導員群體開展金融知識教育和誠信理念宣導,引導高校學生合理消費、理性消費和適度消費,并培養(yǎng)誠信理念和信息安全意識。
家長、學校和老師,必須通過具有針對性的引導和教育,幫助他們養(yǎng)成理性消費的意識,避免出于攀比、虛榮等等的非理性消費行為。這方面的內容,應該成為大學課程表之外的“必修課”。
考生如有如有任何公務員考試報名及備考問題歡迎添加老師微信免費咨詢。(微信號:wtkzzz)
相關推薦:
2018國家公務員考試時間 | 2018國考報名時間 | 職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