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描/長按下面二維碼 |
掃描/長按下面二維碼 |
點擊查看:公務員考試《申論》備考指導
背景鏈接*
這個學期,浙江省五年級小學生要開始學中醫課。當前,60萬冊教材正加急刊印,出爐的首批10萬冊已在路上,不久將出現在課堂上。此前,還沒有任何省份把中醫藥知識列入中小學地方必修課程。也就是說,浙江的小學生,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這一全國首創引發了熱議,網上甚至出現了“中醫粉”和“西醫粉”的論戰。(9月12日《錢江晚報》)
|綜合分析*
對于這一做法,難免會出現一些反對的聲音。不少人認為,五年級已接近“小升初”的關鍵階段,在此期間額外開設中醫課,勢必壓縮語、數、外等主課的時間,不利于學生在“小升初”時考出好成績。也有人認為,學生即使有必要學習醫學知識,中醫也并非那么緊迫,而安全教育及性教育才是更急需的課程。
這類觀點,仍是應試教育思維的體現。假如把眼光放遠就會發現,在小學里開設中醫課,其實是對傳統文化與健康素養的雙重熏陶,稱得上是一手雙贏好棋。
中醫進課堂彰顯了對中醫學的重視,體現了文化自信,體現了教育的責任感,也有利于中醫的保護與傳承,有利于中醫的長遠發展。對于小學生而言,學中醫不僅是文化傳承,還能夠從中醫的角度認識身體,認識疾病,完成醫學啟蒙,有益于呵護身體健康,提升綜合素質。
有人說中醫晦澀難懂,小學生難以理解,其實不然。如果教材利用文字與圖畫相結合的形式,利用小學生熟悉的事實、人物、現象、身體反應等深入淺出地傳播相關的中醫知識,拓展小學生的視野,啟發小學生的思考,完全可以做到通俗易懂。因而,中醫進小學課堂具有可行性。
|參考對策*
第一,教材內容必須做到知識點到位但不生澀,用通俗的語言把中醫基礎的東西講明白;更重要的一點在于,教材的相關內容不能“飄浮”在空中,全篇盡是晦澀的理論從而成為“玄學”;應與小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關,比如通過感性的案例設計,使得學生既把知識點學到,又豐富了生活經驗,培養了一些基本的中醫常識。
第二,課程教學要生動有趣,激發學生興趣。至于是否會增加課程負擔的問題,除在課程制度上不做一些繁重的課下任務要求外,關鍵還是在于課程教學能否做到生動有趣。如果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上課興趣,那么這樣的課程非但不會增加學生的負擔,恰恰相反,還會起到緩解學生壓力和放松心情的積極作用。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