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鐵路扳道工、彈棉花手藝人,這些職業對于現在的年輕人來說已經陌生;“無人機飛手”、程序員,40年前未曾預料到的職業如今卻在走紅。改革開放40年,改變的不僅是經濟體量,也改變著社會分工。伴隨社會的進步,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讓人們物質文化需求日趨多樣化,尤其是互聯網時代的到來,40年前以“工、農、兵、學、商”為主的單一職業體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些新業態、新職業,乃至新的職業體系在細化與新生中重構。職業變遷,于個體,是在調整適應時代變局中,感受著起伏人生;于國家和社會,未嘗不是一部波瀾壯闊的發展史。
公考角度解讀
[職業變遷的具體體現]
昔日熱門職業逐漸消失。 科技和生產力的提高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社會需求結構也隨之發生改變。不少過去熱門的職業因為不能及時適應這種變化,處于即將被淘汰的境地。注入扳道工、修鋼筆工、補鍋匠、尋呼轉接員等一批曾經耳熟能詳的職業逐漸消失。這種逐漸“消失”的過程,是新事物對舊事物的一種替代,有利于促進職業的結構轉型。
需求升級推動傳統職業細分。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技術水平的革新,我國制造業主要工種由傳統的車工、銑工、刨插工、磨工、鉗工向數控領域再到向機器人應用領域轉變,生產制造的精度和效率有了極大提高。
而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反映在職業領域,就是傳統的‘專業技術人員’‘社會生產服務和生活服務人員’呈現越來越細化發展的趨勢。社會的進步,生活水平的提高,讓人們物質文化需求日趨多樣。老百姓已經不滿足于吃飽,更要吃得精細,吃得營養,這一變化導致了廚師職業的細分。中式烹調師、西式烹調師、公共營養師、營養配餐員等職業應運而生。除此之外,脫胎于理發匠的美容美發等職業也在城市服務行業中占據一席之地。以獸醫專業為基礎分化出來的寵物醫師,也頗受市場歡迎。
新科技催生新職業。隨著科技化、機械化在農業領域的應用,一批不適應社會化大生產的職業類型逐漸消失,與此同時也催生了諸如無人機‘飛手’、茶葉采摘機操作工等新工種。縱觀科技的發展趨勢,未來將在智能制造、物聯網、無人機、電子游戲等領域催生出更多新興職業。而在法律制度的規范下,這些新興職業最終也會像已經長期存在的其他職業一樣,成為社會職業金字塔中的一塊基石,為促進社會發展貢獻力量。
[正確認識新興職業]
職業變遷不僅帶來有品質的生活,更見證著時代的發展。職業“去舊迎新”的過程,無不印證著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社會的包容。中國幾十年來的職業發展變遷,從某個角度來講正是中國社會發展變遷的真實寫照;而眼下越來越多新職業的誕生,從某種意義上來講表明中國正處于一個富有活力、不斷變革、高速發展的新時期。
時代的發展,以及職業不斷與時俱進變遷的過程,也倒逼著人們以積極的心態,以及永不止步的學習來適應這些變化。比如,今年國務院印發《關于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的意見》,就明確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的政策措施,提高勞動者素質、促進高質量發展。于我們個人而言,理應認識到不斷學習對適應新時代、新就業形勢的重要作用。
但同時,面對職業變遷也應該認識到,與新業態新職業相伴而生的也會有新問題新困難。比如,媒體報道的網約車司機的素質和乘客的安全問題,網絡主播帶來的直播界限尺度問題等等,這些都亟需要我們發展新職業過程中需要正視的問題 。
[參考對策]
第一,要使新興職業成為社會創新動力、成為社會進步的推進力量,一方面顯然要為其做好“配套”;另一方面,則需要廣大求職者調整思路,不僅要勇于嘗試,而且要完善自我,努力使自己一專多能,不僅要適應新興職業,更要熱愛新興職業。
第二,對新興職業的管理要講究力、度、效,在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的基礎上創新管理方式,精確設置負面清單。不僅如此,對新興職業的管理還要注意政策彈性,避免老政策“一刀切”“一鍋燴”,充分激發潛力,釋放動能。
第三,政府要合理引導傳統職業從業人員向新興職業過渡。新事物的發展成長不會一帆風順,新興職業往往伴隨著對傳統職業的沖擊,也可能會影響一些傳統從業者的利益。當出現矛盾時,政府有關部門要擺正自己的位置,手不能伸的太長,管的范圍不能太寬,鼓勵新老職業在市場中自由競爭,優勝劣汰。要合理引導傳統職業從業人員向新興職業過渡,讓二者充分融合,共同做大就業市場。
文章素材[精彩標題示例]
1.讓新興職業成為拉動就業的源頭活水
2.新興職業要學習傳統手藝人的匠心獨具
3.新興職業需要專業化與規范化
[精彩標題示例]
1.讓新興職業成為拉動就業的源頭活水
2.新興職業要學習傳統手藝人的匠心獨具
3.新興職業需要專業化與規范化
[精彩開頭示例]
示例1
就業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也是改善民生的基礎所在。解決就業問題的根本在于發展和創新。新興職業的出現,正是不斷發展創新的結果。從傳統到現代、從線下到線上、從低效到高效……新興職業的特點折射出經濟轉型、就業轉型的應有之義——從主要依靠自然資源轉移到更多依靠人力、人才資源,不僅創造出了新崗位,還有效盤活了社會資源,更好地滿足了人們的多元化需求。
示例2
在社會分工專業化、精細化的當下,一些新興職業不斷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新興職業不僅促進了這個社會的“有機團結”,也讓一些擁有技能的勞動者找到了價值實現的渠道,讓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奮斗,過上了體面和有尊嚴的生活。新興職業給這個世界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讓一些年輕人找到了縱向社會流動的路徑,讓知識、技能、創新能力等文化資本能夠迅速地轉化為財富和社會資本。
[精彩結尾示例]
示例1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時代迅猛發展,有的職業注定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過時、消亡,甚至被機器人取代。就普通勞動者來說,要保證自己職業生涯平穩、立于不敗之地,有一定的超前眼光十分必要,要努力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就全社會而言,要迎接、順應這種時代的發展變化,鼓勵、珍視創造性勞動,培養、儲備更多創新型人才、復合型人才。
示例2
不管社會如何變遷,那些真正擁有一技之長并懂得利用理性選擇實現利益最大化的技能勞動者,都能夠在市場化浪潮中找到生存空間。有技術的匠人易得,有“匠心”的勞動者卻難找。只有融入更多的“匠心”,新興職業才能更有品質、更有光彩。
原標題:消失、細化、新生——40年職業變遷背后的起伏人生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記者
原標題: 40年職業變遷見證社會發展 南方網 楊玉龍
原標題:把握職業變遷,變是唯一真理 來源:工人日報
原標題:讓新興職業成為拉動就業的源頭活水 來源: 新華社
原標題:四十年職業變遷傳遞出的信號 來源:工人日報 作者:林琳
原標題:新興職業要學習傳統手藝人的匠心獨具 來源:光明網-時評頻道 楊朝清
相關推薦:
2019國考申論備考:必備名言警句50條
2019國考申論技巧:閱讀理解題作答技巧
2019國考申論寫作技巧:巧用模板妙寫開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