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背景
木耳有風險,食用當慎重?2018年8月,一段“黑木耳生長過程竟然全程打農藥”的視頻在網上流傳。視頻中,農民裝扮的男子聲稱要給木耳打好幾種藥,包括除草劑和殺蟲劑,還要用激素。8月23日晚,中國食用菌協會發出聲明,指出其眾多與常識不符的疑點,并稱該視頻拍攝單位、時間及地點不明,“擺拍”特征明顯,具有明顯的動機不良和惡意抹黑的意圖。
熱點解析
[表明觀點]
此類“關懷式謠言”的制造者看似菩薩心腸,實則是利用讀者的善良和關切牟利。自媒體文章的閱讀量直接與經濟收益掛鉤,經濟利益驅使下,少數自媒體從業者抓住人們對健康日益重視的心理,炮制聳人聽聞的謠言吸引眼球、增加粉絲、從中漁利。
[綜合分析]
“竟然”等聳人詞匯,真人現身說法、看似有視頻有真相。事實上,這種以警示食品安全的面目出沒在朋友圈的短視頻與其他食品安全的謠言相似,這種“關懷式謠言”涉及衣、食、住、行等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領域,打著“善意提醒”的幌子引人點擊,欺騙性更強;基于熟人傳播,危害很大。讀者一旦輕信,輕則形成錯誤觀念,重則可能在用藥、急救等方面釀成惡果。
這些戴上真相或科學面具的視頻化謠言比純文字謠言更具蠱惑力。關于食品安全的內幕帖和陰謀論,向來自帶易傳播體質——它迎合了公眾的“負面想象偏好”。神經學研究表明,大腦對壞刺激的反應比對好刺激更強烈,而且留下的痕跡更深。而之前頻發的食品安全風波,造成了疊加效應,再加上信息不對稱、認知門檻高等因素,導致很多人看到“致命”“有毒”等字眼就在“驚弓之鳥”的狀態里兜圈。
短視頻時代,視頻在許多人眼中意味著更高的信服力,而圈層化傳播和算法推薦構筑的“信息繭房”,既會厚植謠言寄生的土壤,讓謠言在人以類聚的小圈子里內銷,還會讓辟謠遭遇逆火效應的反噬——辟謠說法很有可能被部分信謠傳謠者視作“謠”,造成辟謠效果大打折扣。這更容易引發公眾恐慌,也會使企業或產業遭受重創。如:“蛆橘事件”導致全國柑橘嚴重滯銷;皮革奶粉傳言重創國產乳制品。黑木耳狂打農藥的視頻也會誤導消費者,進而導致菌農菇農被殃及。
[參考對策]
一是發布平臺要擔起監督責任。一方面,從源頭加強內容把關,加大對不實信息和謠言的審查、打擊力度;另一方面,嚴格廣告發布機制,斬斷利用造謠牟利的不法利益鏈條。
二是短視頻時代遏制食品安全謠言,要做到:謠言止于“知”,即滿足公眾知情權;謠言止于“制”,即完善治理謠言的法律制度;謠言止于“治”,即實現良好的社會治理。
三是對應的科普辟謠機制也要跟上節奏,不只是借助新媒體渠道和短視頻形式,還應“向算法等技術要辟謠的觸達率”,讓辟謠的聲音精準覆蓋謠言傳播管道和抵達人群,讓科學話語的“說服力+傳播力”對沖謠言的蠱惑力。
原標題:莫讓短視頻為食品安全謠言提供寄生土壤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佘宗明
原標題:莫讓善良被“關懷式謠言”利用 來源: 新華網 新華社記者陳灝、袁軍寶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