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論熱點材料閱讀
11月22日,北京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聽取和審議了市“十三五”規劃綱要實施情況中期評估報告。報告顯示,去年常住人口規模比2016年減少2.2萬人,自1997年來首次實現負增長。此外,北京市老齡化問題不可小視。
申論熱點獨家模擬預測題及詳細解析
【模擬預測題】
【近兩年來,北京城六區常住人口下降74萬人,年均下降3%左右。請談談你對此事的看法?】
北京城六區人口去哪兒了呢?
2015年公布的《中共北京市委關于制定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提出,到2020年,北京常住人口總量控制在2300萬人以內,城六區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15%左右,“大城市病”等突出問題得到有效緩解,首都核心功能顯著增強。
“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中,提到了城六區以外的平原地區,是首都功能疏解承接地和新增首都功能的主要承載區。
《規劃》則提到,順義、大興、亦莊、昌平、房山新城,是承接中心城區適宜功能和人口疏解的重點地區,是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區域。
目前,城六區人口的疏解,正通過功能和產業的轉移進行。2017年年底,北京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協“四套班子”率先搬至通州,第二批為北京市紀委、市監察委、市高級人民法院、市人民檢察院,這將帶動40萬人從城區向外疏解。
另外,城六區通過商品交易市場的疏解、工業企業的調整退出、高校外遷、棚改、騰退簡易樓等措施,向外疏解人口。
目前,人口布局進一步優化,2017年郊區十區常住人口為961.9萬人,比2015年提高了3.4個百分點。
不過城市發展新區,也存在人口上限。通州區規定,2020年人口將不超過160萬,2017年底其常住人口為150.8萬人,未來三年只有不到10萬人的增長空間;房山區2020年的人口上限為130萬,未來還有15萬左右的增長空間;順義區則在2016年底提出,未來5年將人口控制在130萬以內,增長空間還有18萬。
雄安新區也是未來北京人口的流入地。2017年6月,在北京市疏解非首都功能成果新聞發布會上,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成員、北京市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劉伯正表示,雄安新區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集中承載地,引導北京人口隨功能疏解有序向雄安新區轉移。
北京為什么要進行人口調控?
北京市社科院城市問題研究所研究員齊心在題為《北京為什么要進行人口調控?》的文章中指出,城市人口是城市發展水平和階段的綜合反映,過快無序的增長會對城市發展產生不利的影響。在不到40年的時間里,北京的常住人口膨脹了3倍余,從改革開放初的不足900萬人增長至近2200萬人。特別是2000到2010年間,在常住外來人口快速增加的拉動下,北京市常住人口從1363.6萬人增加到1961.9萬人。1982年、1991年和2003年,北京市三次修編的城市總體規劃中確定的人口控制指標,都在規劃期剛剛過去1/3的時間被突破,這顯示出我們對人口增長的估計和應對存在嚴重不足。
齊心指出,在一定的時期內,城市所擁有的資源環境、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等條件所能支持的人口規模是有一定限度的。對于北京這座城市來說,水資源和土地資源的短缺尤其構成了對城市發展的剛性約束。北京人均水資源不足100立方米,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20。北京市山區面積占62%,平原面積只占38%,而且目前建設用地面積已經占到20%,可開發土地存量已十分有限。據有關研究,到2020年,受主要資源的制約,北京市在理想狀況下可以承載的人口僅為1335-1480萬人,在尚可接受的情況下可以承載的人口也僅為1480—1750萬人。
文章稱,當人口過快無序增長導致城市的承載力大大超載時,就會爆發嚴重的“城市病”。理論上,把人口增長超出了城市的承載能力而帶來嚴重“城市病”的城市化稱為“過度城市化”。國外經驗顯示,當“過度城市化”出現時,如東京、紐約、倫敦、巴黎等國外大城市,都無一例外地采取了調控人的政策和措施來緩解人口壓力。當人口分散后,城市就會進入一個穩定發展期,人口容量會逐漸擴大,人口又開始聚集,如此反復。可見調控人口規模是順應城市發展客觀規律的必然要求。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