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7月15日,國家藥監局稱,近期查獲一批生產記錄造假的狂犬疫苗,已要求吉林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收回這批疫苗生產企業公司的《藥品GMP證書》,責令其停止狂犬疫苗的生產,并對相關違法違規行為立案調查。這是該企業繼去年10月被發現一批次百白破疫苗效價指標不符合標準規定之后,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再次出現嚴重違規行為。對此,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就疫苗事件作出批示:此次疫苗事件突破人的道德底線,必須給全國人民一個明明白白的交代。
公考角度解讀
[表明觀點]
作為與老百姓生命和健康安全緊密相關的領域,疫苗行業在生產、運輸、儲存、使用等任何一個環節都容不得半點瑕疵。同時,也對構建更加完善的監管制度、更嚴格的懲戒體系、更暢通的信息發布機制提出更高的要求。
[綜合分析]
疫苗事關百姓生命健康,容不得半點僥幸,不能有半點閃失。公眾關心,是因為現實問題揪心。接種疫苗,是預防和控制傳染病的一項有效公共衛生措施。人們使用疫苗,說到底就是因為“放心”。這種信任,基于法規、技術、道德、監管等方方面面,不管哪個環節掉鏈子,都會損害公眾健康,都容易引發疑慮。信任是易碎品,必須小心呵護。如果疫苗質量問題不斷、亂象叢生,一些害群之馬大行其道,整個行業勢必陷入信任泥沼。相比疫苗“失效”,更可怕的是“失信”。
[參考對策]
一方面是,政府機構在疫苗生產、使用上的監管,需要更有力,對非法的生產經營行為“重拳治亂”,如果處罰只是“雨過地皮濕”,就形不成教訓、也夠不成震懾。
另一方面,企業不能為了追求利益,把兒童的健康和家庭的幸福當做謀取非法利潤的代價,“喻于利”的企業必須守住起碼的道德底線,不能賺帶著血的黑心錢。無論是生產企業還是監管部門,都必須以“敬畏生命”為信條,以更嚴格的生產標準、更嚴厲的常態監管、更嚴重的違法處罰規范行業發展,保住公眾對疫苗的信任。
此外,問題疫苗,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每次事件中找到問題的根源,否則就會陷于“亡羊補牢”的被動之中。從這個角度看,問題的出現,也是改革的契機。不僅要嚴肅追責涉事藥企,更要規范市場秩序、完善監管制度,避免類似事件再次上演。
原標題:一查到底,方可紓解疫苗焦慮 來源:人民日報評論
原標題: 疫苗“失信”比“失效”更可怕 來源:新華社 作者:辛識平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