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為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各省份出臺了很多好政策。這些政策的落地情況如何?近日,一家為眾多創業公司提供財稅、注冊等專門服務的信息科技公司CEO蘇先生稱,在前臺服務窗口辦理企業注冊等業務已非常便利,但在后臺扶持政策的效率與精準對接方面在還存在“信息差”,很多政策類似“抽屜政策”:出臺的政策放在網站上,等企業自己來查。
公考角度解讀
[提出觀點]
好政策千條萬條,若不落實就等于白條,不僅違背政策初衷,貽誤企業發展,還影響地方政府的公信力。
[原因分析]
好政策之所以成了“抽屜政策”,從表面看,一方面是因為有些企業和創業者不擅長主動去獲取信息,以至政策出臺后企業不知道,白白錯過了政策良機;另一方面是因為一些好政策宣傳力度不夠,如從發布政策到受理申報時間不到3天,而且逾期不予受理,時間如此急促讓企業措手不及。
但從深層看,好政策成為“抽屜政策”背后射出的是形式主義等作風病。好政策不是用來看的,也不是應付上級檢查的,而是要在實際中用足、用活,給民營企業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只滿足于出臺好政策,而不顧好政策是否能落地,,也是一種亂作為,其害不容小覷。
說到底,“抽屜政策”關乎根子上的服務理念問題。某省一位市委書記曾在會議上痛批政府招商引資過程中的“抽屜政策”現象。他直陳“抽屜政策”現象背后存在的官本位思想:“這些政策好像是我們‘施舍’給企業的,不是,這是我們為了讓企業發展,為了讓地方經濟發展,是服務于企業的,這是我們服務的措施。”此言可謂一針見血,入木三分。
[參考對策]
作為政策落實的難點、痛點和堵點之一,“抽屜政策”并非一時一地的現象。因此:
圍繞優化營商環境,依托政務服務網和大數據共享平臺,開展一次大排查、大摸底,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借鑒南方地區先進做法,建立覆蓋全省的產業政策獎勵兌現和查重系統,讓所有的產業政策獎勵全部上網,實現網上“剛性兌現”,兌現全過程“最多跑一次”。
提示千遍不如問責一次,根除“抽屜政策”現象,問責機制必不可少。對那些慢作為、不作為、亂作為的政策制定和實施部門,必須加大問責力度。此外,在好政策出臺和實施過程中,還要謹防權力尋租現象。
原標題:好政策成“抽屜政策”,背后是作風病 來源:光明網-時評頻道 作者:陳廣江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