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摘要
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今明兩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三農”領域有不少必須完成的硬任務,必須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不動搖,進一步統一思想、堅定信心、落實工作,鞏固發展農業農村好形勢,發揮“三農”壓艙石作用,為有效應對各種風險挑戰贏得主動,為確保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如期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奠定基礎。
公考角度解讀
[重要性]
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國之要。數千年來,我國歷史上一直有著“重農”的傳統。從“民不賤農,則國安不殆”到“民事農則田墾,田墾則粟多,粟多則國富”,從“農,天下之大業也”到“貧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農”,數千年農耕文明源遠流長,鑄就了我們“重農”的基因和底蘊,奠定了一個大國發展的堅實基礎。
當前,我國經濟運行穩中有變、變中有憂,外部環境復雜嚴峻,經濟面臨下行壓力,風險和困難明顯增多。越是在這種情況下,越是要穩住“三農”,守住這個戰略后院,發揮好“三農”壓艙石和穩定器的作用。
現實不斷提醒,我國發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農村發展不充分,“一條腿長一條腿短”還比較突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征程上,作為最基礎的產業、最廣闊的區域、最多數的群體,農業不能拖后腿、農村不能掉隊、農民不能缺席。
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要求能否落到實處,直接關系到“三農”這個戰略后院能否守住,農村工作硬任務能否按期完成,農業農村現代化這個目標能否實現。
[原因]
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未來兩年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時刻,舉全力求必勝。距離到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的目標僅剩兩年時間,可謂時間緊任務重,因而未來兩年越發顯得關鍵。這期間的取得的成果,將直接關系到脫貧攻堅戰最終的勝利。必須全力以赴抓脫貧,將工作重心放在農業農村,讓農民順利致富脫貧。
二是在內部改革和外部擠壓下,“三農”發展利于社會穩定。當前,在內部深化改革,外部沖突不斷的大環境下,中國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增大。一方面是自身增長動力不足,必須換擋升級;另一方面是外部競爭和沖突風險增大,從而更加依賴內生增長動力。所以,加快“三農”事業發展,對于“穩”字當頭的2019年極為重要。
三是“三農”發展顯展滯后,貧富差距拉大的現狀需要改變。工業現代化、服務業現代化,似乎是對中國當前二三產業比較準確的描述。但是,農業現代化的道路還很漫長。既有土地制度約束限制農業產業化發展,也有國家、社會對農業投入不足,整體條件落后的原因。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加快農業農村發展,對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增加農民收入,減小貧富差距具有積極意義。
四是農村的消費能力提升尚有空間,拉動經濟增長任重道遠。近年來,消費已經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動能,但數據顯示,消費增長疲態已顯。大城市中產被房貸壓得喘不過氣,年輕群體負債生活更勝“月光”。反而鄉鎮農村由于生活的費用成本更低,有更多可以支配的積蓄。未來,消費對經濟拉動的新動能或許在7億農民。當然,前提是農民能放心敢花錢。
[對策措施]
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在干部配備上優先考慮,在要素配置上優先滿足,在資金投入上優先保障,在公共服務上優先安排。“四個優先”要求能否落到實處,直接關系到“三農”這個戰略后院能否穩住,關系到農村工作硬任務能否如期完成,關系到農業農村現代化目標能否實現。必須把優先理念牢固樹立起來,作為做好“三農”工作最重要的原則。以此推動農業農村發展取得實效,為穩定經濟社會發展大局贏得主動。
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要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破解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矛盾,必須打破城鄉二元的制度藩籬,重塑城鄉關系,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要扭轉“重城輕鄉”的思維定式,讓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公共資源均衡配置。著力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推動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財政投入向農村傾斜,強化鄉村規劃引領,全面發展農村社會事業。
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要全面加快農村改革步伐。以土地制度改革為牽引推進農村改革,落實承包地三權分置、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等政策,保障農民土地權益,激活農村“沉睡”的資產資源。創新農業經營方式,把小農戶發展為家庭農場,把農戶組織起來成立合作社,共同闖市場。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按照增加總量、優化存量、提高效能的原則,加快構建新型農業補貼政策體系。
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要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叭r”工作是“一把手工程”,要把五級書記抓“三農”的要求落到實處,各級黨組織書記都要謀劃出臺重要政策舉措和工作方案;建立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打造千千萬萬個堅實的農村基層黨組織,發揮其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眾、推動改革發展的戰斗堡壘作用。
相關推薦:
2019公務員時事政治熱點匯總 | 公務員考試經驗 | 面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