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摘要
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夯實農業基礎,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分別從“穩定糧食產量。” “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 “調整優化農業結構。” “加快突破農業關鍵核心技術。” “實施重要農產品保障戰略。”五個方面提出了具體的舉措和措施。
公考角度解讀
[重要性]
農業興,則天下安;農業衰,則社稷危。這是已被人類歷史反復證明的重要發展規律。農業從來都不僅僅是生產問題,還是社會問題、經濟問題,更是政治問題。當前,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業的功能逐漸拓展,不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給、就業增收、生態保護、觀光休閑、文化傳承等功能。無論是實現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里的基本要求,還是完成讓全國農民同步邁入全面小康的中心任務,以及滿足緩解生態壓力的迫切需要,都離不開農業這個壓艙石、穩定器。
當前我國經濟運行穩中有變、變中有憂,外部環境復雜嚴峻,經濟面臨下行壓力,風險和困難明顯增多。如果農業出現大的滑坡,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出了問題,不僅會帶來物價上漲,使經濟發展陷入增長下行和物價上行“雙碰頭”的被動局面,而且會影響社會穩定。必須始終繃緊端牢“飯碗”的弦,把加強農業特別是抓好糧食生產的政策舉措落到實處。
[成績]
第一,2018年糧食和其他農產品繼續實現豐收,糧食生產總量繼續維持在6億噸水平以上,支撐著其他行業的發展,很好的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與此同時,其他農產品總量供給都非常充裕。
第二,農業的發展質量在不斷優化:高端化、品牌化、差異化的農產品滿足了城鄉億萬人民群眾多方面的需要,同時一二三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第三,農業新產業新業態不斷發展,觀光旅游、休閑農業、互聯網+農產品、加工業、生產性服務業等產業的發展,對解決農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活躍農村經濟,效果都非常明顯。
第四,綠色發展深入人心。山水林田湖草治理系統工程扎實推進,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牧則牧,進步非常明顯。
[問題]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還應當對未來農業發展、保障糧食供給安全保持清醒認識。人多地少、自然災害頻繁,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情,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是我國當前發展的一個階段性特征。這些因素,使我國發展面臨的耕地和淡水資源短缺矛盾日益突出。
還要看到,隨著人口數量增長和經濟社會發展,全社會對保障糧食等農產品有效、安全供給的要求越來越高,而我國農業發展方式粗放、基礎設施和技術裝備落后等問題仍然十分突出,加之我國對外開放程度不斷提高,國內農產品市場受國際市場波動的影響越來越大,穩定國內農產品市場面臨新的壓力。
[對策措施]
一是穩定糧食產量。毫不放松抓好糧食生產,推動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落實落地,穩定完善扶持糧食生產政策舉措,挖掘品種、技術、減災等穩產增產潛力,保障農民種糧基本收益。發揮糧食主產區優勢,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健全產糧大縣獎補政策。壓實主銷區和產銷平衡區穩定糧食生產責任。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全面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制度。強化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考核。
二是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鞏固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統一規劃布局、建設標準、組織實施、驗收考核、上圖入庫。加強資金整合,創新投融資模式,建立多元籌資機制。實施區域化整體建設,推進田水林路電綜合配套,同步發展高效節水灌溉。全面完成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劃定任務,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優先向“兩區”安排。進一步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推進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節水改造與現代化建設。加大東北黑土地保護力度。加強華北地區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推進重金屬污染耕地治理修復和種植結構調整試點。
三是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大力發展緊缺和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推進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深入推進優質糧食工程。實施大豆振興計劃,支持長江流域油菜生產,積極發展木本油料,實施奶業振興行動,合理調整糧經飼結構,合理確定內陸水域養殖規模,規范有序發展遠洋漁業。降低江河湖泊和近海漁業捕撈強度,全面實施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區禁捕。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工程,健全監管體系、監測體系、追溯體系。加大非洲豬瘟等動物疫情監測防控力度,嚴格落實防控舉措,確保產業安全。
四是加快突破農業關鍵核心技術。強化創新驅動發展,實施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行動,培育一批農業戰略科技創新力量。建設農業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等科技創新平臺基地,打造產學研深度融合平臺,加強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科技創新聯盟、產業創新中心、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科技園區等建設。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培育農業科技創新型企業,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牽頭實施技術創新項目。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加強農業領域知識產權創造與應用。加快先進實用技術集成創新與推廣應用。建立健全農業科研成果產權制度,賦予科研人員科技成果所有權,完善人才評價和流動保障機制,落實兼職兼薪、成果權益分配政策。
五是實施重要農產品保障戰略。加強頂層設計和系統規劃,立足國內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統籌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科學確定國內重要農產品保障水平,健全保障體系,提高國內安全保障能力。加快推進糧食安全保障立法進程,加強“一帶一路”農業國際合作,主動擴大國內緊缺農產品進口,拓展多元化進口渠道,培育一批跨國農業企業集團,提高農業對外合作水平。
相關推薦:
2019公務員時事政治熱點匯總 | 公務員考試經驗 | 面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