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背景
艾灸可疏通經絡,紅豆薏米湯可去濕氣,枸杞可補腎,花茶可養顏……中醫作為一種文化,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影響力。如今,中醫知識越來越深入到人們日常生活保健中,成為許多人的健康生活選擇。
然而,目前社會上中醫養生保健服務魚目混珠、服務能力參差不齊、產品宣傳不科學不規范不合法等現象時有發生。網絡上、生活中充斥著各類“中醫養生”技巧。它們往往引經據典,聲稱“祖傳秘方”,或現身說法,找來“病友”講述聲情并茂,讓人難以分辨,這給民眾健康帶來了危害,也影響了中醫藥事業健康發展。
熱點解讀
[提出觀點]
當前,中醫藥事業正面臨發展的大好時機,隨著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和中醫治未病理念的推廣,中醫藥養生產業蓬勃興起,深得民眾喜愛。但是如何科學宣傳中醫養生理念,完整準確向大眾傳遞正確的中醫養生信息,在當今狀況下愈顯緊迫。
[綜合分析]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梆B生熱”的興起反映出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剛需”。然而,由于相關監管措施滯后、群眾醫學素養不足,不法分子利欲熏心,鉆監管空子,編造虛假“養生理論”,兜售各類保健品,讓一些缺乏判斷力的消費者尤其是老年人誤入圈套。
和合致中、道法自然,傳統的中醫藥是中國獨特的衛生資源和優秀的文化瑰寶。好的中醫、好的藥材決定著中醫的療效。醫得準不準,方子對不對,藥效靈不靈,直接關系到中醫這塊金字招牌。中醫“治未病”的醫學觀契合群眾養生防病的健康需求,“簡、便、驗、廉”的獨特優勢又符合百姓少花錢得健康的愿望,中醫養生因此持續升溫、市場不斷做大,這本是好事。
然而,“簡、便、驗、廉”并非意味著沒有門檻“全民皆醫”,全靠“偏方治大病”并不切合實際。中醫養生保健服務亟須納入科學化、規范化、符合中醫特點的有效管理。
[參考對策]
正本清源,養生也要科學理性。中醫藥管理部門應多渠道加強宣傳、提高公眾醫學素養,告訴公眾“治未病”不是包治百病,有病須及時就醫,引導“每個人成為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幫助百姓樹立順應自然、科學理性的養生觀,遠離“偽養生”真行騙的“大忽悠”,提升健康中國的精氣神。
猛藥去疴,防止養生市場和保健產品“劣幣驅逐良幣”,亟須相關部門嚴把審批關、流通關,完善治理體系,強化基層執法,動員社會參與,形成監管合力。重典治亂才能讓不法分子產生“痛感”。要給優質產品點贊,把不良奸商拉黑。
材料來源:
人民網:中醫養生別走偏 作者:王 萌
新華網:不能放任“偽養生”誤導消費者 作者:陳聰
相關推薦: